中國量化越做越艱難,基金經理齊感慨:“都轉行吧,給咱留口飯!”

2017年,中國量化基金日子不好過。根據Wind數據統計,存續期超過一年的公募量化基金2017年的平均收益為6.64%。最近一個季度公募量化基金的平均收益只有-0.39%。2017年,公募量化中只有22家最後的收益率比滬深300更高。

量化私募情況亦不樂觀。交易門採訪到的交易員紛紛感慨錢不好賺。資深博主“短線交易員”說自己從2008年開始在中國市場做交易,到現在快10年,“從來沒有現在這麼悲觀過”。

不少量化基金從業人員無奈地說:“別做量化了,給剩下的人留口飯吃吧!”

到底為什麼量化越來越難做?多位資深量化基金經理跟交易門分享了他們的意見。

交易門主角巍子說,宏觀上來看,去杠杆的大環境下,流動性趨緊,水少了,波動率降低,自然量化就難做。同時,做量化的人越來越多,策略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平庸的策略很難賺錢。量化私募要脫穎而出,必須有自己獨門絕技,走跟人家不一樣的路。

針對各個門類,交易門採訪整理了以下分析意見:

»債券  

去杠杆環境下,利率飆升,債券熊市。

»CTA 

2016年雙十一之後,寬幅震盪,趨勢跟蹤類策略很難賺錢。能賺錢的都是些短周期的策略,但也表現一般。

»期權  

沒有“韭菜”,都是機構“對砍”。商品期權流動性也很差,基本很難賺錢。

»高頻 

競爭異常激烈,流動性以及波動率和2016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很多昔日高頻選手改去擼幣。

»股票T+0  

波動率降低,能做的票很少,“死了很多工作室”。

»股票Alpha

01、小市值因子失效

9eb1968e-7181-4ae6-9493-f2de8bb6b449.jpg

2010-2016年全部A股按市值分組後的分組收益率

按照市值高低將2010年到2016年全部A股均分為5組(從左到右市值遞減),市值越小的股票平均收益更為出色。

2017年全部A股按市值分組後F1-F5對沖收益走勢

依照市值分組之後,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2017年買入最高市值組、賣出最低市值組對沖方法的年化收益率高達29.72%。

2007-2017年全部A股按動量效應分組後F1-F5對沖收益走勢

02、價值因子被長期忽略

價值因子被長期忽略。量化交易用歷史數據做模型。歷史上小市值因子太突出,導致基金經理會忽略一些持續有效的因子,包括價值因子。

放在過去,量化基金經理如果除了配市值因子,還配價值因子,業績跑不贏別人,資方會問責,別人跑30%, 你為什麼跑15%?資方當然不會想,別人虧15%的時候,這隻產品能漲10%。

由於中國市場結構不成熟,哪怕成熟的投資者在操作中也會出現扭曲。非長效性的資金把這個問題放大。如果是一年期的資金,那基金經理一定要證明一年的業績。假如某基金經理披著清華、北大、MIT、華爾街的光環,人家跑40%,他隻跑20%,他可能會覺得臉上掛不住。但如果有長效基金,基金經理不擔心短期業績, 按他的流程走,就不一樣。

03、動量因子開始有效

有一種解釋是說,這是因為機構長效資金引入。如果是這個原因,動量可能會持續。但這並不是唯一因素。

歷史上看,高動量股票和低動量的股票市值沒有區別,但2017年高動量的股票全部是大市值股票。以前高動量和低動量股票市值差10個億不算什麼,2017年差達到400個億。所以今年的動量效應可能不成立,只是因為藍籌股一直在漲。

2007-2017年高動量與低動量股票的平均市值差異

2017年的動量屬於歷史上罕見的強(除了2010年和2013年,動量策略在A股都有超額收益)。效應這麼好,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我們要問,到底是因為動量在漲?還是動量和市值在反轉?這尚不明確。

04、負基差

負基差出現在股災之後,2015年負的程度還更深。因為Alpha策略多是帶著市值因子做小票,然後對沖指數。當市值因子有效時,對沖時負基差帶來的成本還可以承擔。2017年這兩部分對收益都是負的貢獻,雙重打擊不堪其重了。

05、資金大量湧入大市值股票

由於小市值模型失效,同時使用IC對沖中證500指數的負基差和保證金成本太高,2017年不少基金經理被迫把模型轉成大市值股池。一位量化基金基金經理說:“就像我們換去做滬深300的Alpha選股,能選出來的股票相對指數收益就會下降。中證500不算負基差的話,我們超額收益能做到10%左右。滬深300就只有6-7%。”

而一旦換到滬深300,量化策略研發思想可能發生改變。這時,原來小市值模型上無效的因子比如派息(dividend yield)、分析師預測等,可能就有效了。

為什麼這些因子在大市值股票上會相比小市值股票有效?因為在中國,很多小股票不派息。第二是小股票分析師預測不齊,質量也不高。用小票做的量化模型不一定能很快發現這些問題。

06、A股進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A股進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前景,導致國際市場對中國A股的興趣狂增。機構資金看不慣中國小股票的高估值。進了MSCI的錢一部分做主動,一部分做被動。主動看價值選藍籌,被動指數,也是做藍籌股。這個因素也是一直被低估的。

本文來自: 交易門  作者: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