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 Nvidia 大手筆購併 Arm 的原因是什麼?

有時筆者真的不得不承認看走眼,完全沒有料到,2006 年 11 月 9 日公布的 G80(Tesla 1.0)核心和 2007 年 6 月 23 日發表的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通用運算模型,竟然可讓 Nvidia 的 GPGPU 應用走到今天這步,不但在「相對傳統」的高效能運算獨領風騷,近來很夯的人工智慧領域亦卓然有成,進軍「象徵光明未來」的自駕車市場更是巨大的戰略布局,也難怪 Nvidia 市值可以超越英特爾,這件事十幾年前根本連想都不用想,光論未來性,搞不好連購併 ATi 的 AMD 都比較吃香。沒辦法,世事就是如此難料。

回到標題,關於市值 3,000 億美元的 Nvidia 企圖從 Softbank 集團手上以 400 億美元購併 Arm 這件事,近來隨處可見的「專業評論」,重點不外乎「補足 CPU,箭指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擴大 IP 組合」這種陳腔濫調,比較有創意的頂多就加個「開發 IP 授權商業模式,Nvidia 能開始販售設計給其他人,擴大生態系統」,陰謀論者就「油斷大敵,燒掉一大堆競爭對手的後路」。

至於搭議題順風車冒出來的「RISC-V 出頭天」,某些人幻想拿了免費的 RISC-V 授權和設計,就可以馬上幹掉 Arm 方案,一舉擺脫 Arm 和眾多 EDA 工具廠商與晶圓代工業者打造多年的生態系統,筆者只能說太傻太天真了,就算中國政府正想在半導體產業「自立自強」看似給 RISC-V 大好機會也一樣。前陣子 RISC-V IP 授權廠商 SiFive,才發生高層大地震,台裔執行長替換成巴基斯坦裔美國人,令人好奇這和最近發生的一連串好事,有什麼藕斷絲連的瓜葛。

但再有遠見的決策,如同某些「人生大事」需要衝動才會成真,誘使「Make The Call」的臨門一腳亦不可或缺,那麼促使 Nvidia 出手的短期誘因是什麼?恐怕就是自駕車了,而且還想要節省付給 Arm 的權利金,如 Arm Safety Ready 相關解決方案。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回想跟 Nvidia 合作開發自駕車的日系 T 牌、美系 F 牌跟德系 M 牌車子的銷售數量(隨便算算都是 1,600 萬台以上),某年後的車款,全部配備 L3 或 L5 自動駕駛系統,並都需要多套備援系統以維護安全性,再加上各家 5G 搭配 IoT AI 用的邊緣運算伺服器晶片,如果權利金不是每年固定數字,而是照出貨量算,即使自駕車普及化的過程可能會耗費數年甚至十多年,但 Nvidia「為了喝牛奶去養個牧場」這件事,感覺還是很划算。

講更精確點,假設每台自駕車都有 3 套系統(Triple Redundancy),金額就要乘 3 倍,也就是「5,000 萬×權利金(絕對遠高於消費性產品的費用)」,這些都是省下來的真金白銀。另一方面,假若每台車可貢獻 400 美元(應該遠遠不止)營收,就會是 200 億美元的驚人規模,這些白花花的鈔票,都將滴水不漏全部進 Nvidia 口袋,更遑論市場一做起來,只會有越來越多車廠成為 Nvidia 的合作夥伴。

當然購併案能否成為現實,也端賴各政府是否願意放行,但無論如何,這怎麼看都比讓人打哈欠的「進軍資料中心」有錢景多了,400 億美元價碼看起來也不過於誇張。總之靜觀其變,但也許英特爾和 AMD 這 x86 雙雄會樂見購併案即將摧毀 Arm 的生態系統也說不定,假以時日再發動一次「x86 Everywhere」的 x86 義和團之亂。

不過說到 Nvidia 轉型成 IP 授權商這件事,假若 Nvidia 藉由 Arm 的銷售體系推廣自家 GPU,那第一個大客戶,會不會就是「從手錶到手機到平板到筆電到桌機到工作站,晶片要統統自己來」的那間公司呢?年底應該就有機會知道答案了。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原文出處: 促使 Nvidia 大手筆購併 Arm 的原因是什麼? 痴漢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