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營運商加速佈局,光通訊廠Q4迎5G需求

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光通訊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反轉,直到今年上半年整體景氣仍偏保守,雖市場看好5G題材,但是在基礎建設剛起步下,對於業績挹注有限,多數光通訊廠今年上半年面臨獲利衰退的景象。不過隨各國陸續釋出執照,5G已經進入部署的關鍵期間,光通訊廠紛紛指出, 5G將從少量試點的階段轉為大量鋪設,尤其中國正加緊5G布局腳步,第4季起將有較明顯的拉貨動能。不過因5G下半年才有少量出貨,對光通訊廠今年營收佔比仍小,預估2020年佔比才有明顯提升,2021年後成長空間較大。

5G俱備高頻的特性,訊號容易受干擾,傳輸距離較短,因此需要比4G數量更多的基地台,才能提高覆蓋率,另外在基地台中使用的光纖數量以及光收發模組都多於4G網路,這些都為光通訊廠創造出更大的商機,相關受惠如聯亞(3081)、光環(3234)、眾達-KY(4977)、上詮(3363)等光通訊廠都可爭取到更多光纖訂單,而以微波元件為主要產品的昇達科(3491)也是受惠者之一。

光通訊廠今年營運

5G建設光纖先行,設備廠出貨增溫

在5G高速傳輸網路當中,由於傳輸量將高出4G數倍,需要建立光纖骨幹才能支援高頻寬傳輸,不少電信營運商也已經在進行網路升級,將基地台、資料中心轉為具高頻寬以及長距離特性的光纖通訊。以目前的建置來看,用於前傳網路以10G/25G光模組為主,後傳則有100G/200G/400G,而現階段則以5G前傳對於光通訊廠最具商機。

多數相關光纖設備廠已經針對5G開始有小量出貨,今年明顯受惠5G的如統新(6426)就指出,5G產品已經針對中國、美國等市場出貨,而且隨5G市場逐漸成長,對於未來展望正面。

而聯亞在5G前傳產品當中,進度較快的有矽光主要客戶,產品已經量產,應用於5G的25G產品目前已經有5-6個客戶在認證及試產的階段,最快將在第4季量產,貢獻營收,法人估,明年上半年營收占比可達到10~15%。另外,在100G產品的部分,除了資料中心應用外,也新增了5G客戶,並且與設備商Ericsson密切合作,產品將隨Ericsson 5G 設備出貨而同步成長。

至於光通訊主動元件廠光環目前主要市場仍以4G LTE基地台為主,不過去年底因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且客戶去化庫存,導致光環4G基地台訂單量減少,營收下滑。不過隨基地台客戶拉貨力道提升,帶動業績也有回溫跡象。而5G產品以LAN為主,自8月開始少量出貨給韓國客戶,同時也有2-3個中國客戶在洽談當中,目前5G營收占比約在5%。光環表示,目前以韓國進度較快,而中國在三大營運商的快速推動下,也正加緊布局5G建設。

不過由於5G投資金額較4G多,光環指出,電信營運商為減少投資成本,可能考量彼此合作共同建設,如此更將加速5G建置速度。

毫米波競爭力趕上光纖,昇達科受惠最大

在基地台的回傳網路中,除了有線的光纖網路外,也會搭配微波(Microwave)或毫米波(mmWave)無線回傳網路。毫米波指的是波長由1 mm到10 mm的電磁波,頻率範圍在30 GHz到300 GHz。相較於6GHz以下頻段都已經被各種應用分配,有些頻段已經飽和,毫米波的頻譜資源豐富,容易授權使用,是5G的重要關鍵技術。

而且隨著毫米波的傳輸容量以及低延遲性已經逐漸接近於光纖,在鋪設成本和時間上又優於光纖網路,毫米波與光纖兩者競爭力已經相差不遠,根據愛立信研究報告指出,新增加的後端回傳網路中,4G有60%將選擇無線的方式來鋪設,5G比例更高,達80%,這樣的數字,為昇達科帶來相當大的機會,而且未來隨手機也開始搭載毫米波後,商機更從後端回傳延伸至前端回傳。

不過昇達科也指出,由於手機端毫米波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例如電池續航力、散熱、模組設計需要更改等等,儘管設備端已經俱備毫米波技術,礙於手機還難走到毫米波設計,訊號不能對接,目前回傳網路仍以6GHz以下為主。在毫米波市場還未啟動前,公司先開發出3.5G頻段的濾波器產品因應,已經在客戶認證階段。

昇達科濾波器產品

圖片來源:昇達科

由於5G才剛起步,4G在全球普及率僅有約4成左右,公司目前以4G市場為主,預估今年5G的營收佔比約僅有5%,昇達科指出,4G鋪設成本較5G低,未來5年在新興國家的4G市場仍有相當大的成長動能,至於5G則主要來自先進國家,隨這些國家10月後開始大規模鋪設,第4季相關產品出貨量已有增加的跡象,明年將會有較明顯的成長動能。昇達科5G產品主要出貨給華為,華為佔昇達科個體營收約20%,另外昇達科也積極布局東北亞市場。

整體來看,光通訊廠今年營收成長主力仍來自於4G市場,5G佔比大多僅有個位數,而隨5G將在2020年開始普及,並進入快速成長期,研調機構指出,4G及5G成長曲線將在2021-2022年進入交叉期,光通訊廠營運將擺脫今年谷底,重返成長。MoneyDJ 新聞 2019-09-23 11:56:35 記者丁于珊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