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成為黑石的接班人?

本文來源於投中網,原文標題《誰會成為黑石的接班人?

 

“不要指望我會退休,這不是我的本性。”在黑石公園大道總部的44層辦公室裏,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身著常穿的細條紋白襯衫,啜飲著一杯濃縮咖啡,對《福布斯》記者如此說道。

2016年說出這句話時,這個投資大佬已經69歲,依然保持著每晚隻睡5小時的生活節奏。他從不錯過黑石每周一的工作會議,依然每日四處飛行尋找新客戶、與現有投資人見面、和外國政要和國家首腦寒暄。正是靠著這股韌勁,在超30年間,他將黑石從一個只有40萬美元起步資金的小機構,打造成了管理著4341億美元的全球私募巨頭,而他本人也被稱為“華爾街不可阻擋的力量”。

施瓦茨曼2016年5月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 

“我相信Stephen將擔任董事長直至最後一口氣,他是個工作狂,而且精力充沛。”他的某位高層如此說道。

走到2018年,這個已經年過70的私募大佬似乎依然不覺得自己到了該退休的年齡。雖然如此,考慮到多方利益,繼任計劃還是早被黑石列入了考慮範圍。畢竟,黑石早已不是30年前的投資“小作坊”,而是擁有幾十萬名員工、管理著眾多主權財富基金和數千萬退休人員資金的全球金融巨頭。

不僅是黑石,過去兩年,接班人問題已經成為華爾街私募巨頭們的共同關鍵詞。目前,排名全球前五的PE巨頭,包括黑石、KKR、凱雷(Carlyle)、阿波羅集團(Apollo Global)和CVC Capital等無一例外地將二代領導者計劃提上了日程。

2018年2月,黑石方面宣布,48歲的房地產主管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將成為公司總裁兼COO,接替前COO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後者從2002年加入黑石後,一直是僅次於CEO施瓦茨曼的核心管理人物。據《福布斯》報導,這一新職位的任命,或意味著喬納森•格雷成為了黑石的“準接班人”。

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

圖片來源:The Australian

尋找接班人

如今叱吒全球風投界的一線私募巨頭,大多崛起於上個世紀70、80年代。他們的一代領導人,多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和聲望,帶領機構走過多次金融風暴,一手打造出了這些久經風雨的風投品牌。

黑石也不例外。這家如今名震全球的私募巨頭,由施瓦茨曼和彼得森(Peter Peterson)聯合創立於1985年,最初不過是一家名不經傳的小機構。兩位聯合創始人曾是雷曼兄弟的同事,關係亦師亦友。彼得森年長施瓦茨曼21歲,在創立黑石前曾經是尼克森政府財政部長、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而施瓦茨曼曾是雷曼兄弟最年輕的部門負責人。

兩人的完美配合一直被認為是黑石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財富》雜誌曾如此描述兩人的關係:“黑石的每項成就都是兩人並肩戰鬥的成果。兩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政商界豐富的人脈資源和遊刃有餘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潤滑劑’;年輕力壯的施瓦茨曼,其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充沛精力是黑石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

彼此欣賞以及能力互補造就了這對華爾街的“黃金搭檔”。在兩人的完美配合下,黑石快速成長,很快從小機構成長成了管理超千億美元的一線私募巨頭。

從2000年開始,隨著黑石的業務步入正軌,彼得森開始逐步減少對公司具體管理的參與,將其重心轉向公共事務。2007年黑石上市後,他套現了近19億美元,基本上退出了黑石。2018年3月,彼得森自然去世。如今,施瓦茨曼也到了古稀之年。

隨著第一代領導人離開或到了退休年齡,黑石的基業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繼承下去,如何讓其品牌不喪失調性,成了黑石的GP和LP們目前共同的擔憂。

風投公司的聲望和品牌建立在公司合夥人上。這些人離開或退休時,如果沒有一批正嶄露頭角、為LP及創業者們所熟知的投資人,就會產生代溝,讓機構在進行新一輪募資時遇到麻煩。”美國風投協會副主席Emily Mendell曾如此說道。她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糟糕的接班人可能會將私募機構帶向死亡。

2012年,黑石方面提拔了6位高管,當時他們被認為是潛在的繼任候選人。這些幸運者包括:當時41歲的PE業務主管喬•巴拉塔(Joseph Baratta)、42歲的房地產主管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54歲的信貸業務聯合創始人貝內特·古德曼(Bennett Goodman);63歲的對沖基金業務管理人湯姆·希爾(Tom Hill);44歲的財務長勞倫斯·托西(Laurence Tosi),以及47歲、負責投資者關係的瓊·索羅塔(Joan Solotar)。

這6位候選人的背景正對應著黑石的幾大業務版塊——PE基金、房地產基金、信貸基金以及對沖基金。截至2017年年底,其這幾類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為1056億美元、1153億美元、1381億美元和751億美元。

2017年黑石各類業務資產管理規模數據,

圖表來自黑石2017年財報

不過,這六位候選人中,並非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勝算:管理對沖基金業務的湯姆·希爾被認為過於年長;專注投資人關係的瓊·索羅塔被認為投資能力有待改善;信貸業務的龐大體量,讓人們覺得貝內特·古德曼可能會有更多勝算;而喬•巴拉塔在多項PE投資中的良好表現贏得了讚譽,曾一度被認為是接過帥印的有力人選。

不過,據《福布斯》報導,從目前的勢頭來看,如今黑石房地產部門的老大——喬納森•格雷勝出的可能性最大。

據《福布斯》報導,2018年2月,隨著黑石宣布喬納森•格雷將接替67歲的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成為黑石的總裁兼COO,前者被認為離接班人已經近在咫尺。不過,在討論喬納森•格雷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前輩托尼•詹姆斯。十多年前,托尼•詹姆斯也曾被認為是施瓦茨曼繼任者的有力人選。

“詹姆斯時代”

21世紀初,黑石不僅面臨著市場動盪的挑戰,還出現了管理層跟不上公司發展的瓶頸。當時,這家走過“飄搖不定”階段的機構已經頗具規模:除了擁有350名員工,還擁有龐大的併購基金、華爾街最大的房地產項目等。

大部分私募機構的成長初期,更像是小而精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們圍坐一圈,商量著是否要進行或如何進行某個交易。但到了2000年,在這個已具有近20年歷史的行業,更國際化和多元化的業務對公司的組織架構、基礎設施以及風險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石也不例外。

因為內部缺乏能擔當重任的二把手,此時的施瓦茨曼每天都要工作14小時。為了擺脫這種狀況,讓公司走上新台階,他史無前例地決定從外部引進一個能承擔“繼任者”角色的領導者。這意味著,他將把自己統治了超10年的舞台,讓與另一個人共享。“這不是簡單地找個業務員或副手,更像是尋找配偶。”施瓦茨曼當時稱。

多番嚐試後,他找到了托尼•詹姆斯。從履歷來看,後者擁有稱得上“理想”的背景和技能:擁有哈佛大學學士和MBA學位;1982年,畢業僅7年就被任命為帝傑證券併購部門的負責人,被同事稱為“超級明星”;1995年開始成為帝傑證券的實際負責人和最終決策者。在他的領導下,這家公司順利從小型機構轉變成華爾街的重要一員。離開帝傑證券後,他加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成為其投行和另類資產部門的負責人。

托尼•詹姆斯,圖片來源:路透社

讓施瓦茨曼感到驚喜的是,詹姆斯的職業生涯就像是他的翻版,因為“帝傑證券和黑石業務的相似程度讓人震驚”。同時,大部分的前同事認為詹姆斯“非常聰明,沉迷於工作,是很好的投資家和天生的領導者,還非常忠心。” 

不過,和喜歡在“位於長島、法國海灘或加勒比海的私人遊艇上度假”、同時愛好奢靡的施瓦茨曼不同,詹姆斯不僅坐地鐵上班,穿好市多襯衫,還是個忠實的釣魚愛好者。但兩人也有相同之處,比如都是優秀的運動員,同時都雄心勃勃、充滿競爭力、是天生的企業家等。

2002年,在股權等的吸引下,詹姆斯加入了黑石。他被安排在介於施瓦茨曼和合夥人之間的高級職位上,並被授權管理整個公司。他來到黑石後,公司並沒有發生巨大改變,但管理機制卻開始逐步完善。

他首先對公司過去的投資做了詳盡研究,以便準確判斷公司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因為何種方式獲益或產生損失。隨後,他開啟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

在投資中設立審核評定機制等規範。此前,合夥人可以幾星期或幾個月都“忙於”尋覓投資目標而不受監管,改革後他們必須在一開始就提交提綱,以便管理層根據項目潛在機會的大小來判斷是否批准合夥人對該項目投入時間。

他同時要求合夥人進行更嚴格的交易風險分析,充分考慮發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對此,他引用了航空公司的假設:“航空公司20年才有可能遭受一次恐怖襲擊,油價從未在一年內從30美元漲到140美元一桶。這些事件看起來發生的機率極小,但當多個事件累積起來,仍具有足以致命的極高風險。”

同時,為了改變公司此前像蝸牛一樣緩慢的決策機制,公司內部制定了新的程序以提高決策效率。

對黑石來說,詹姆斯來了之後,公司逐漸遠離了早期自由運轉、個性驅動的文化,變得更富有紀律性,權力更加分散。這些轉型為公司隨後的再次騰飛打下了重要基礎。

在改革的過程中,施瓦茨曼對詹姆斯的充分放權無疑至關重要。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掌門人都能從外部引進繼任者,並和其真正共享權力。不過,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有一大批老員工選擇了離開。在新老交替中,黑石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將迎來喬納森•格雷時代?

“身材偏瘦,有著大男孩的臉龐,黑色的短頭發,無論從外貌還是行為都更像是童子軍的一員而不是宇宙的主宰者。”這是黑石同事對新的潛在接班人喬納森•格雷的描述。

相比詹姆斯這個“外來軍”,喬納森•格雷是黑石內部培養的得力幹將。1992年一從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喬納森•格雷就加入了黑石,擔任分析師。他早期曾拜黑石前房地產投資部門負責人施賴伯為師。

2002年,房地產投資部的一把手離職後,喬納森•格雷接管了房地產業務,成為第二代聯席主席。在接手房地產部門的幾年內,他帶領團隊進行了多次轉型,比如將收購重心從個別寫字樓轉向整個房地產公司。同時,和大部分傳統地產公司“長期持有建築物,通過經營取得最大化收入”的做法不同,黑石更多是通過融資購買地產,隨後利用地產質量改善或市場上升周期,售出地產項目獲利。

從2004年到2006年,黑石在美國購買了11家上市的房地產投資公司(REITs)以及一連串連鎖酒店。利用多樣化的房地產基金,通過私募股權方式出售地產,黑石2016年獲得了平均約36%的高回報率。

在喬納森•格雷領導黑石完成的多個規模龐大的交易項目中,有多個經典案例,包括2007年投資美國辦公物業信托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EOP)、以260億美元收購希爾頓集團等。

2007年,EOP在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及舊金山等擁有多處地產,但因為位置多處於非核心地帶,價值相對較低。黑石計劃通過“整體收購”而後“分拆出售”的投資方法進行獲利——先全部買入,再變賣掉公司約1/3的資產,留下有升值空間的部分。

為了達成此項投資,黑石在5天內從美國銀行及高盛等處獲得了近300億美元的融資。此外,其旗下的不動產基金也投入了35億美元。交易完成後的幾個月內,黑石通過分拆賣掉了EOP的多處大樓和地產(超過了原計劃的1/3),成功套現了超400億美元,僅留下了黃金地段的資產。通過這一操作,其35億美元的股權投資增值為70億美元,賬面資金翻了一番。

在這些成功的投資中,黑石逐漸成為房地產私募股權投資的先鋒。對此,喬納森•格雷功不可沒。從2002年管理房地產業務開始,喬納森•格雷成功將這一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從50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年底的1153億美元。

目前,房地產已經成為黑石最賺錢的業務。黑石2017年財報顯示,2017年房地產業務為其帶來31.5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45%。同時,其PE基金、信貸基金和對沖基金帶來的收入分別為20億美元、9億美元和7.3億美元。

2017年黑石房地產業務收入數據,

圖表來自黑石2017年財報

2016年2月,喬納森•格雷被任命為黑石董事會成員,以表彰他多年執掌公司房地產業務的優秀表現。隨著他如今被任命為公司的COO,進一步凸顯了黑石對房地產業務的重視。

如今,黑石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高達4341億美元。光是2017年,其資產管理規模就增加了978億美元。同時,CEO施瓦茨曼2017年的個人收入高達近8億美元,是高盛、摩根大通總裁個人收入的超30倍。

可以說,黑石如今正處於它的“黃金時代”。目前,其CEO施瓦茨曼已經不再參與每一筆投資決策,但他依然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在基金募資、資產管理創新和風控管理等方面擁有極大的話語權。

對喬納森•格雷這位可能接管掌門人權杖的“年輕人”來說,面臨的似乎是個更嚴酷的世界:除了需要和KKR等老對手競爭,還要與日益增多的科技風投或類似軟銀願景基金這樣的資本巨鱷爭奪市場。如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生態系統中保持領先,將成為其無法回避的挑戰

 

文 | 薛小麗

來源 | 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