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成長放緩,星展下修台灣今年GDP至1.9%

星展集團(DBS)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今(13)日發布報告指出,自去年第4季起,台灣與南韓的科技業成長皆明顯放緩,但成長趨緩的主因並非中美貿易戰,而是週期性循環與其他結構性因素,包括智慧型手機領域的市場飽和,產品成熟以及跨品牌競爭,以及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減弱。相對南韓而言,台灣受到科技業成長放緩的影響更大,因此,星展集團將今(2019)年台灣GDP成長預測由2.2%小幅下調至1.9%,對今年南韓GDP成長預測則維持在2.6%不變。

馬鐵英指出,自去年第4季起,台灣與南韓的科技業成長皆明顯放緩。南韓半導體出口表現在過去2年皆有雙位數成長,但去年12月衰退至8.3%。台灣的半導體與其他電子零組件出口成長率在11與12月分別只有-5.7%與-9.9%,電子產品外銷訂單在11與12月也下滑至-3.5%與 -8%;作為領先指標,電子業外銷訂單衰退,也意味著2019年上半年實際出口表現恐不樂觀。科技業成長放緩並不能單單歸因於中美貿易戰,因多數電子產品目前仍被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其他週期型與結構性因素才是關鍵。

她表示,首先,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的成長受到市場飽和與產品成熟的制約。在美國、英國、德國等主要已開發市場,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已接近80%;在中國則已超過55%。隨著手機使用壽命越來越長,平均換機周期也隨之延長;調查機構BayStreet指出,目前大多數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平均要31個月才會更換新機。而在2014年時,更換新機的平均時間是23個月。

她也指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跨品牌競爭逐漸白熱化;自去年第2季起,華為的市佔率已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品牌廠。在印度與印尼等新興市場,三星的領先地位也面臨來自小米的挑戰。蘋果與三星的領先優勢不再,對它們在台灣與南韓的供應鏈廠商而言並非好消息。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的崛起,理應意味著中國從台灣與南韓進口晶片與半導體的需求增加,然而,在某些領域中國當地的供應商已經有足夠產能,例如顯示面板與低階晶片等,可能出現進口替代的現象。

馬鐵英並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消費市場,中國的消費需求減緩也衝擊產業表現。2018年中國零售銷售年成長率是9%,低於2017年的10.2%,且是自SARS之後的15年來最低。高單價產品的銷售表現尤為不佳,其中包括通訊電子設備(7.1%)及汽車(-2.4%)。週期循環的逆風來自中國股市的疲軟,信用違約上升,家戶負債增加,家庭可支配所得放緩等多重因素。

她也指出,科技業成長的短期展望仍面臨挑戰;由於智慧型手機領域面臨市場飽和與產品成熟等影響,必須出現革新性的變化,才能觸動全球消費者的換機意願。即將問世的5G網路,可望在2019下半年帶來這樣的拉動力量,但全面性的影響可能須等到2020年;而藉由政府刺激性政策所帶來的中國消費需求復甦,也將需要時間。

星展認為,相對於南韓,台灣受到科技業成長放緩的影響更大,主要是因為台灣對出口需求的高度依賴以及科技業比重較高。電子業出口佔台灣總出口的四成以上,而所有貨物與服務出口則占台灣GDP的77%。南韓的產業結構相對多元,除了佔總出口三分之一的電子業外,還有汽車、造船與其他大宗貨物;出口占南韓GDP比重約55%。

星展表示,台灣去年第4季成長率僅1.8%,略低於星展集團原先預期的2.1%,也是過去10季以來最低的表現。淨出口的減少拖累GDP成長1.4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比的是,南韓去年第4季成長率穩定維持在3.1%。受惠於去年中秋節較早、非科技產業表現相對穩定,南韓的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仍然為正。政府部門的消費與投資也有顯著增加,連帶支撐了南韓去年第4季的GDP表現。綜合上述原因,星展將2019年台灣GDP成長預測由2.2%小幅下調至1.9%,對今年南韓GDP成長預測則維持在2.6%不變。MoneyDJ 新聞 2019-02-13 13:10:00 記者陳怡潔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