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能否挑落“美元霸權”?理想很豐滿,但現實裏這只是個夢

按照周期輪回的假設,如果哪一天美元霸權無以為繼,目前排行老二的歐元能夠取而代之麼?

從表面上來看,至少歐洲的各大央行都在暗地裏“去美元化”,但從布雷頓森林體系時就定下的美元霸權,絕不是簡單地改變支付貨幣就能替代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是堅定力捧歐元的主要角色,在去年其任期內最後一次“盟情谘文”中特別提到“需要提升歐元的國際地位”。

750e583e-ff0d-45bf-ac3a-778e37995c0a.jpg

(容克在其任內多次公開呼籲“提升歐元地位”,來源:歐洲議會)

歐洲央行動作頻頻

根據IMF早些時候的數據,全球6.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是以美元的形式存放,但包括歐洲央行在內,各家央行都開始了“調倉”的動作。早些時候歐洲央行宣布將價值5億歐元的美元外儲轉變成為人民幣證券。這一動作相較於歐央行價值440億歐元的外儲總額而言談不上大手筆,但背後合縱連橫的意義值得關注。

此外,德國聯邦銀行執行委員會成員Andreas Dombret早些時候在香港表示,德國央行早些時候已經決定引入人民幣作為新的儲備貨幣,而法國央行則已經動手買入了一些人民幣。

仍在遭受美國制裁的俄羅斯則加速了拋售美元的動作,根據近期公布的數據,俄羅斯央行在去年早些時候拋售了1010億美元的外儲,換成了歐元、人民幣和日元。

在2019年1月1日,歐元迎來了20歲生日。歐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歐元一直是成功的”。同時也有更多的聲音支持歐元至少取代部分的美元霸權。

“歐元至少是一個體面的標的”

美國全球經濟研究所撰文指出,歐元不斷增長的吸引力來源於歐元區與美國相近的GDP總量和貿易環境、歐洲央行控制通膨的優秀表現、歐元區也沒有美國這樣的貿易逆差和大額外債等。此外,由於大量美元部位的積聚,“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也是可以理解的邏輯。

但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國際外匯儲備在過去幾十年裏出現了大幅上漲。新興市場國家自1998年以來翻了三倍,高漲的油價和商品價格也使得這些資源的出口國外儲水漲船高。但這些新增的外儲源於美國貿易帳的赤字,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出現美元外儲部位的移倉很有可能會造成美元匯率的顯著貶值。

不過NBER也發現,雖然目前歐元的國際地位出現了顯著上升,但並不是以美元“退場”為代價。真正付出代價的反倒是日元、英鎊和瑞郎的國際地位降低。

真正的“歎息之牆”

金融時報專欄作者、巴倫周刊評論員Matthew Klein指出,美國的金融體制能夠發足夠的債滿足全球持有美元的投資者獲取固定受益的“貪婪欲望”,而剛剛經歷過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政策制定者並不願意這麼快就大肆舉債。

FXStreet分析師Eren Sengezer也指出,目前國際支付渠道完全由美國人把持,如果任何公司被拒絕使用美元支付系統,那麼對於它的業務都會產生比較大的打擊,這也就是所謂的“美元武器化”。

Sengezer認為,自誕生之初歐元一直就是全球使用率第二的貨幣,但與美元的差距一直是全方面的。後續歐元區可能會在提升國際支付地位和交易使用率方面做出努力,但是在它對美元產生實質性影響之前就會遭遇到上述的“危機”。

(新聞來源:拉米消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