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聲發大財!莎莎國際今年漲了91%

這屆的“世界杯魔咒”有點狠,A股、港股、美股全都中了“招”!

可總有些股票,低調中帶著奢華;普跌中帶著上揚,只顧自己悶聲發大財。

他們既沒有新興產業的光環,也沒有高科技的估值,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走出自己的獨立行情。

曾幾何時,我們看不起“譚木匠”,因為它只是一把梳子,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從2017年至今,譚木匠累漲78%,最高漲幅為96.5%。

我們還看不起“申洲國際”,因為它不過是一家代工廠,代工的還只是阿迪、耐克、優衣庫等品牌。但從今年開始,申洲國際股價最高漲了38%,無論梅西進沒進球,申洲都保持著自己完美的上揚趨勢。

我們更看不起“莎莎國際”,因為它跟“牛皮癬”一樣,遍布香港的各個角落。

在任何人的眼中,一個化妝品零售都沒什麼未來可言,“赴港遊客多少”、“港幣走強或走弱”,隨便一個原因都能對莎莎的業績造成影響。可它就是默不作聲,用事實說話,今年股價累漲91%,昨天公布的業績更是一個大利好。

1,莎莎風雨40年

莎莎成立於1978年,它可謂是“套路界”的鼻祖。

為方便消費者“剁手”,其創始人郭少明夫婦把各種品牌的化妝品混搭放在一個架子上,還給顧客打折,打響了開放式貨架第一槍。

後來的卓越、卡萊美等都採取這種模式。今年天貓618“購物津貼”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1997年,香港回歸,在萬事俱備之際,莎莎借助“回歸”東風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市值近40億港元。

但不巧的是上市後莎莎碰到亞洲金融危機,上市兩年,股價一路走低,1999年雖有小幅上漲,但仍低於發行價。

2003年,莎莎迎來一波小牛,股價終於超過了IPO發行價。

可是好景不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莎莎股價開始跳水,但他很快走出陰霾,從2008年到2014年,莎莎股價漲了近19倍。

2015年因為占中等一系列原因,赴港遊客減少,再加上港幣開始走弱,香港零售業迎來寒冬,股價也掉頭向下。直到2016年,才有所好轉。

雖然從2014年開始,莎莎的股價走得不好,但人家業績很好。

股市總是沒有規律可循,業績好的時候,股價下行,業績不好的時候,股價卻上漲。

2016年,莎莎的業績第一次出現負營收,淨利潤不及2015年的一半,股價卻沒有反應。這大概率是因為之前跌的太多,股價早就跌破了價值,遲早會漲回來。正如投資大師所說,炒股要放長線,短線叫投機。

2,莎莎淨利潤同比增長34.7%

莎莎昨日公布截止2018年3月31日止年度業績:

公司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80.17億港元,同比增長6.2%;

淨利潤4.4億港元,同比增長34.7%;

從具體業務來看,持續經營的店鋪數目由263間增至265間,港澳仍是最重要的銷售市場,占比達82%。

對於莎莎此次的財報,市場應該早有預期。

早在今年春節期間,港澳地區零售銷售按年升了16.0%,同店銷售按年升了12.2%,主要受益於內地訪港人次增加了14.5%。

今年五一期間,內地訪港人次按年上升22.2%,港澳地區零售銷售同比增長34.4%,其中內地遊客營業額增長41.5%。

莎莎國際作為香港藥妝零售的龍頭企業,超過80%的營收來自港澳地區,這一部分中又有70%來自內地遊客。

可以說莎莎與內地遊客訪港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除此以外,中國地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對中、高檔的化妝品需求激增,也帶動零售增長。

另外,港幣貶值,直接利好香港零售業。上個月,港元兌美元匯率創下33年新低,香港金管局多次入市干預,人民幣兌港元匯率也破1比0.8大關。

財報發佈後,大行預計莎莎下半年盈利增長強勁,紛紛上調其“評級”及目標價。

從春節、五一赴港遊客增加數據;到港幣大幅度貶值,金管局入市干預;再到昨日財報發佈,市場曾多次給出信號讓我們加倉。

港股與A股不同,財報數據異常重要,以上這些信號,無疑都透露著莎莎此次財報會較好。

如果買了莎莎,你就不會去打新“工業富聯”,更不會經歷“千股跌停”。你只會微微受“世界杯魔咒”影響,然後等著自己手裏的票創3年多新高。

3,結語

筆者認為,目前,莎莎主要靠香港、澳門市場。

但香港人口增長近乎停滯,零售業能否迎來“春天”關鍵還要靠內地人。

不過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以及廣深港高鐵的順利通車,未來內地遊客赴港消費會更加便利。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更是會直接利好香港零售業。

但有一點大家不要忽略,這幾天人民幣開始貶值了。沒有人知道未來人民幣會是怎樣的走勢,如果人民幣走弱,赴港購物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

本文來自聚焦港美股,作者Po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