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沒想到貿易戰,美國下一個目標竟然是?

央視新聞刊發特稿《習近平: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文章稱,今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團參加審議時明確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都曾強調過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他還多次提到要掌握核心技術,並指出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這些話語在今天看來,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

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大力發展核心技術,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完善網絡治理體系。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抓緊突破網絡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要改革科技研發投入產出機制和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實施網絡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攻堅戰略,推動高性能計算、移動通信、量子通信、核心晶片、操作系統等研發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

美國真正的目標 – 中國大型國企

川普政府通過對約1,300種工業技術、運輸和醫療商品徵收25%的關稅,增加了與中國貿易戰攤牌的風險。中國公布了對包括大豆,汽車,化學品和飛機在內的106種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為了應對這個情況,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已下令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瑟澤茲考慮向中國徵收價值約1000億美元商品的額外關稅。

這些世界兩大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了全面爆發貿易戰的緊張局勢。Invest Spoony認為,貿易戰事件在下一輪的演變可能是:美國與歐盟、日本合作,對中國改變產業政策施加集體壓力,包括削減對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補貼。

幾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享有政府給與的顯著優勢,他們優先獲得國有銀行的信貸和債務違約寬恕,其他補貼還包括股本注入、稅收抵免及豁免向國家股東(國資委及相關持股政府部門)支付全部股息。

中國對國有企業和相關不同類型企業的定義:

bcd9e82f-58fb-489b-a618-adef2448edb2.jpg

從功能角度看,對國企補貼大致可分為“為恢復國有企業虧損而提供的補貼”和“為培育關鍵國有企業而提供的補貼”。第二類補貼與美國的利益息息相關。目前,中央政府通過國家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直接控制和管理102家戰略性國有企業。這些國有重點企業不僅可以獲得政府的預算資金,還享有國有銀行的低息貸款。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在2016年和2017年,13-28%的國企貸款定價低於貸款基準利率。

憑借其不透明的財務狀況和中國特權,中國國有企業經常被指責在對外投資上擁有不平等的優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補貼和反補貼措施統計,截至2016年6月,世貿組織成員共提出119項關於中國出口產品的反補貼調查行為。國企總利潤的增加和在中國本土外大量的收購資產側面印證著中國國企的這些行為。

從2010年開始到2017年,中國對美國的總投資呈現井噴式增長,資產總量大幅上升:

美國智庫Rhodium Group 2016年關於國企對外投資有以下結論:

1.     中國對外投資雖從2006年以來迅速增長,但增長空間仍然很大。如果中國的對外投資符合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其全球出境FDI數量將在未來10年繼續增加數千億美元。

2.      中國政府的政策間接(通過經濟政策)和直接(通過財政獎勵和其他鼓勵外國的政策投資戰略部門)地共同影響著中國的對外投資。

3.      因為中國有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民主系統並且允許當局對經營主體起到很大的干預作用,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對美國形成了經濟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挑戰。

4.      中國投資者的美國市場準入和美國投資者的中國市場準入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在被中國大型國有企業(SOEs)壟斷的行業尤其突出。

Rhodium Group的報告還提到,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行為的確對美國的就業和財政收入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其控制觸角也滲入到了美國的一些核心企業,並有可能會對美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非常大的打擊。

流入美國的中國FDI數據如下:

從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的投資分類中,中國企業投資美國的名單如下:

究竟什麼原因驅動了中國的對外投資呢?

1.      追求先進技術:中國的產業政策尋求自主創新,發展國家高科技和環保產業(包括生物技術,高端製造設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此,政府制定了十三五規劃和其他國家優惠鼓勵政策。

2.      國外收益率較高:中國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尋求國外回報,尤其青睞美國這樣的低風險國家;中國國家外管局的數據統計,中國2015年資本流出6470億美元,2016年6400億美元,2014年僅為1180億美元。

對美國企業的收購也有其經濟上的意義,如果能夠促成良性競爭或許對雙方都是很有利的局面。

但是,生產力的增加需要技術的投入和積累,短時間內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加,對於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其中不得不提到一項國會法律:

主權豁免權:

在一些情況下,中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法律訴訟與美國法院爭論他們作為外國政府管轄下的地位,並根據“外國主權豁免法”(FSIA)免除美國訴訟。

FSIA是什麼?其作用與地位在法律訴訟裏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根據Wiki百科:

“If a foreign defendant qualifies as a “Foreign State” under the FSIA, the Act provides that it shall be immune to suit in any U.S. court—federal or state—unless a statutory exception to immunity applies.”

FSIA由國會在1976年通過,為外國控制的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美國訴訟的保護,稱為“主權豁免”。FSIA有六個例外情況,但這六個例外情況裏面發生訴訟最多的是商業活動,其中規定:任何國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免於美國法院和美國政府的管轄,除非在美國的商業行為是這個主權國家自身的商業行為。

例子:

2015年12月, Tang Energy Group Ltd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AVIC)的訴訟。

2016年3月,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CNBM)對美國房屋消費者的訴訟。

注:中國的國資委負責資產總和為4.7萬億元人民幣的106家國有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這就讓美國在對外投資和外國企業在自家投資上的不公平待遇頭疼了。

以上原因也就解釋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隱性的支持會反過來滋潤沒有生產力的企業。儘管資產顯著增長,但國有企業的2010年至2017年的ROA僅為1.6-3.3%,遠低於私營企業。過去三年,有25-29%的國有企業獲得了負利潤。更不用說國有企業占公司債務的很大一部分(約占公司總債務的60%;占中國生產總值的70%)。

鑒於此,政府應該加強對國有企業的預算約束,例如暫停對信貸準入的隱性支持,並允許更大規模的企業違約。對此的障礙是大規模裁員的前景,由此擔心可能導致社會動盪。

國企背後代表的大量就業,如圖下(截至2009年,但是最新統計局白皮書的數據占比表示這部分就業還是非常高):

國企就業的背後,國有企業員工的工資增長也在顯著增加:

或者試圖引導私人企業家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提高效率。這就是“混合所有製”改革背後的基本原理,這是出售少數股權的委婉說法。

(還記得2010年時候的農行香港IPO嗎?高盛作為承銷商)

領導層認為,除了縮小其在經濟中的作用之外,答案還在於加強政府對國有資產的控制。呼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好”,主席確實擁護國有企業。習主席的講話可能反映了他對政府反周期角色的信念。與此同時,近萬億的項目,無論是中國的雄安新區還是海外的“一帶一路”倡議,都依賴於國有企業的成功。因此,我們不認為中國政府會大幅削減對國有企業的補貼。特別是在那些北京有意維持或加強國有企業(包括國防,電力,電信,汽車和信息技術)作用的支柱和戰略部門,國有企業數量的減少也不太可能發生。

但為了避免緊張局勢升級,我們預計中國將進一步向美國金融服務開放市場。以時間來換空間。

中國通過大型國企對外收購,增加資產規模,獲取核心技術,並且大型國企可以通過主權豁免權來避免被美國司法部門控告。這也反映出雖然國企效率不高,但是中國也並沒有要全部私有化的意願,背後的原因除了可以對這些企業進行控制和傳達戰略要點。但是美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收購,受制於外資投資比例,控制權還是在國家手裏。

並且通過對於大型國企的補貼,來維護中國企業自身的穩定和背後社會就業的穩定。這雖然在西方看來可能不是一種自由市場的行為,但是如果自由市場的定義只是在於一兩個行業,那麼也未免太狹隘了。

“大國之器,在於格局”

本文來自笨瓜投資筆記,作者 IS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