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問題之後,有哪些中國“芯”公司值得關注?

當大家還沉醉在大國製造的甜蜜夢想中,美國一記重擊,讓人們再次回到了現實:

中興作為全球第四、中國第二大電信設備製造商,5G領域的帶領者之一,被禁售零部件7年,未來也不允許用美國公司的相關技術服務。

這對於中興通訊的影響,已經不需要贅述。這次事件再次激起了中國的“芯焦慮”

無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代表的信息與科技的變革,還是正在興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產業化,立足點都是數據、算力和算法,而其中以晶片為代表的算力是實現變革的前提,晶片對於互聯網時代,正如動力源對於機器。掌握了晶片技術,相當於在虛擬霸權爭鬥中掌握了核武器,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這又是一個無法靠錢堆起來的行業,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中國集成電路有記載以來一直以進口為導向,且貿易逆差呈擴大趨勢。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貿易逆差再創新高,達1932億美元,增速高達16.4%,進口額約占全球68.8%,而出口占比僅為9.8%。根據SEMI數據,預計2017年中國晶片自給率僅為27%,中國IC產業對外依存度依然強烈。

問題一直都在,只是被“野蠻人”川普一把掀開了遮羞布,顯得更加羞愧罷了。

但是,當這次貿易戰涉及到中國“命門”行業,這場任人魚肉的尷尬把中國置於一個無法再慢慢努力的境地,這會倒逼著中國以更大力度,更張揚的方式去支持晶片的國產化。而這樣的預期,已經反映在了股價上。

7d0df4b9-09e4-4282-98bc-882147fb3b11.png

晶片國產化,已經從過去的重要問題,變成了現在重要又緊急的問題,雖然說技術無法短時間得以彌補,但絕不能小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創造力。

在港股中,中芯國際就是少數可以代表中國技術的“重器”企業之一,如果說,這次事件將掀起晶片國產的大時代,那麼中芯國際會是大時代的最大收益者嗎?

一、中芯國際的差距

雖然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世界前五的晶圓代工廠商,但是在絕對水平上,只能說仍需努力。世界第一的代工廠是台灣的台積電,這是台積電多年打拼的結果,歷程跌宕起伏,這裏不多講,結果是台積電奠定了霸主地位。

2017年7月24日,三星電子代工業務執行副總裁表示,未來五年將通過吸引更多小客戶的方式,把晶片代工製造業務市場份額提高至少兩倍至25%,目標是“成為市場上強勁的第二名”。科技上的差距最難逾越,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差距有多遠?

在2010年,台積電已經提出28nm技術並達到量產,成功奪得了iPhone6的訂單,2015年,28nm已經折舊完畢開始打價格戰擠垮了其他對手,並實現14/16nm晶片商業化量產。現在台積電已經實現10nm量產,7nm的晶片已經在17年4月開始試產。

在2016年,台積電營業收入的54%是來自於40nm及以下製程技術,格羅方德的比例為48%,聯電為18%,中芯國際僅有2%。截至17年第二季度,台積電28nm以下的中高端製程晶片已經占總收入的54%,40nm以下占67%。

反觀中芯國際,雖然中芯國際28納米產品在PolySion製程下逐漸成熟,占比也漸漸升高,目前僅7%的收入來自28納米製程,而且要命的是,現在中芯國際28nm的良率只有40%,說明,就連28nm製程的晶片也還沒成熟。

兩者之間的技術水平差了足足兩代,由於晶片技術都是被公司和歐美國家嚴防死守著,這幾年中芯國際在技術改進上可謂吃盡了苦頭,但是差距沒有縮進太多,只能勉強跟上時代的潮流。目前晶圓加工按技術水平分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台積電、三星、Intel,標準是掌握了10nm的高端製程量產技術。

第二梯隊:聯電(UMC)、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在高端14nm上有小規模的量產,28nm製程算是完全成熟。

第三梯隊:中芯國際,28nm尋求量產良率的突破,40nm製程完全成熟。

這樣的技術差距,帶來的就是業績上的差距。以14nm為例,目前全世界主要的代工業者為台積電和三星。台積電正是通過擁有14nm/10nm等先進製程的代工技術而獲取超越同業競爭者的超額利潤回報。台積電16年披露的年報顯示,其ROE為25%,淨利潤率為33%,同時台積電10nm製程的量產預期將在今年占總營收10%左右。

雖然中芯國際在2016年也交出了靚眼的財報,但主要營收都是來自於28nm以下的成熟製程貢獻,實現ROE10%。不過淨利潤會受到當期研發支出、大額折舊等因素影響,比較的效果不太好,但是從毛利率來說,倒是直接反應兩者因為技術的差距而導致的盈利效率的差距。雖然中芯國際因為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28nm的量產,毛利有所上升(梁孟鬆的加入,如今似乎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總體來說,與台積電的近50%的毛利率相比,不到30%的毛利差距甚大。

具體的差別,請見下圖:

中芯國際曾經上演過因為一個人——梁孟鬆而產生的一波走勢,在梁孟鬆入職前後,中芯國際股價實現大幅飆漲,入職後到最高點漲幅超過40%。

一個人如果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往往有兩個方面在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個人的影響力與能力;另一方面,反映的則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業的窘迫。

中芯國際作為晶片製造中國大陸的代表,在投資邏輯上天生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

回顧中芯國際過去的股價表現,大多都和與技術相關的生產進步有關,正是因為技術在於晶片代工中處於近乎決定性的地位,才催生因一個人而出現的大行情。根據預測,梁孟鬆的任職,有可能在6個月內就能把現在只有40~50%良率28nm製程提升到85%,產能的釋放加良率的提升,是股價最大的推動力之一,長期來看,他的加入,有可能成為讓中芯國際掌握14nm製程,躋身第二梯隊。在國家大力出奇跡下,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梁孟鬆”。

二、一場國家級別無法證偽的行動

中國是電子產品的第一大製造大國,每年消費海量的晶片,中國大力發展航天航空、軍工、國家信息安全等應用都需要用海量進口高端晶片。中國晶片需求量占全球50%,部分高端晶片只能全額進口,而國產品牌晶片只能自供8%左右。去年中國進口晶片2300億美元,屬於第一大宗產品,第二名是原油,1100億美元。

可以看到晶片行業對於國家安全、發展的重要性,晶片行業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行業,在2014年就決定未來10年投1萬億產業基金,如果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的產業基金,數額應該遠遠大於1萬億。

但是晶片技術國產化在國外技術嚴防死守下,進展頗為坎坷。技術門檻太高,人才培養、技術積累都需要時間一點點地積累,這也證明了一點,錢有時候真不是萬能。但是錢肯定是還要砸的,利用國家的力量利用資金和吸引人才是最快的路徑,大膽地猜測,蔣尚義、梁孟鬆的到來的背後,是否有國家的助力?

相對的,在中國集成電路的設計,製造,封裝三大環節之中,製造目前是最弱小,差距最大的部分。

Top10純晶片代工公司

按收入算,中芯國際能排第四,大陸第一。這裏面還只是純代工廠的排名裏面沒有三星和英特爾,算上的話排第六,還有一家華虹半導體,但技術和產量都不是一個檔次。結合上面的三個梯隊,可以推測出,雖然在收入金額上看還不錯,但是走的技術線路仍然是中低端的線路,收入全靠低端擴產能而來。

實話說,對於中芯國際,現在還處於在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支持下燒錢擴產能,搞研發的階段,對於未來技術發展還需要多久,能做到什麼程度,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雖然引進了梁猛鬆這樣的核心技術人員,但是整個技術的改進是要靠一個團隊去支撐的,那麼中芯國際的基礎研究團隊能夠勝任麼?還需要驗證。

但國家的投入,人才的引進構築了一個美好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編劇是國家意志,在這樣的意志下,產業會如何走,也許可以參考京東方的例子。

京東方的前身是一家老牌國企,北京電子管廠,編號是774,是建國初期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京東方作為“背負中國顯示器趕超日韓重任”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資本市場對其投入了數百億資金,在京東方等企業大規模逆周期投資和國產終端品牌崛起的助推下,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開始持續從日韓和台灣向大陸轉移,大陸面板廠商市占率不斷攀升。

2016 年,大陸廠商產能占比增至 28%,位列全球第二。京東方也成為了繼三星和 LG之後成為全球第三家、也是中國第一家實現柔性 OLED 投產的企業,根據IHS預測,到2020年,中國廠商的OLED面板市場佔有率將提升至20%。國產面板商的崛起有望打破長期以來三星顯示器在全球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京東方成功之前,經歷了多少的質疑,多少人覺得這樣的大量的投資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沒有京東方十年的研究,在國家支持下千億燒錢,恐怕小米們的誕生得推後十年,到現在大概率仍是日韓企業掌控著產業技術的發展方向。

事實證明,核心科技,還真不是化緣化來的。像中芯國際和京東方這樣的企業,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存在的含義其實遠遠高過商業邏輯上的價值。只是基於其短期的業績表現或盈利效率來做投資,是無法理解這類企業的,這源於我們對它們過於單調的價值評判依據。

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無法證偽的故事,他們是大勢所趨,是國家的意志,注定光明的未來,同時也有著迷惑的現在,各種看起來難以逾越的壁壘。面對這樣的企業、這樣的特徵是需要給予期望的估值的,要不給出足夠的寬容與尊重去下注,要不就只能轉身離開,那麼錯過的可能就是一次代表著國運的機會。

目前大陸半導體產業正處於類似5年前消費電子零部件時的位置,下游需求正在爆發,未來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物聯網需求起來,大陸大概率依然是需求全球第一。無論是與國防、手機相關的高端的晶片還是5G、物聯網帶動下的智能家居的中低端製程的需求,28nm是一個長節點,只有良率上得到突破,成本得到管控,並持續在高端嚐試,千億市值只是起步。

三、尾聲

投資賺的是一個大趨勢的錢,是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未來捆綁在一起的。晶片代工的發展是國家未來,如果搞成了,給個30PE合理,過1000億市值,如果沒能做成,未來的晶片技術的進展又會被無可避免地拉長,邏輯上來說,這是一個無法證偽的故事,但被逼出來的國家意志是可怕的。

那麼接下來,保守一些,1000億為目標,以現在的估值,低風險的投機機會或者已經錯失,現在正處於價值黑匣子的狀態,未來一大段時間大概率都會處於這種狀態,在國家的大勢下,中芯國際得到的資源將不能同日而語,政策也可能配合著出台,或許,這一次,我們會再次教育全世界,何謂集中力量辦大事。

本文來自港股那點事,作者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