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漲不停原因找到了!美國新稅法「BEAT」惹禍

國際鬧美元荒、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與隔夜指數交換利率(OIS)的差距最近不斷擴大,究竟原因為何,至今眾說紛紜。分析直指,美國新通過的稅法,迫使跨國企業向第三方調度資金,或許是主要原因。

MarketWatch、英國金融時報、Seeking Alpha 27日報導,Libor-OIS利差週二(3月27日)一口氣擴大至60.3個基點、已創下2009年5月以來的新高紀錄。

Libor是倫敦銀行間相互拆放歐洲美元時的利率,反應各大金融機構間資金調度的成本,也是價值數兆美元的信貸、金融商品主要參考的利率指標,地位相當重要。相較之下,OIS則是一種利率交換合約,可將隔夜利率交換成若干固定利率,是衡量市場對央行利率預期的指標,被視為無風險利率。

若Libor-OIS利差擴大,代表銀行間放款意願降低。這項利差自去(2017)年12月底就有擴大跡象(相關新聞見此),剛好跟共和黨通過新稅法的時間不謀而合。不少人將之怪罪於美國發債量大增、聯準會(Fed)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美國企業為享受新的減稅條款而把海外美元匯回等因素。

不過,最近開始有人把目光放到跟著減稅法通關的「稅基侵蝕與反濫用稅」(Base Erosion Anti-Abuse Tax,簡稱BEAT)上面。BEAT主要在防範跨國企業,以增加美國境內認列的費用、把額外所得支付給海外子公司的方式避稅。

瑞士信貸策略師Zoltan Pozsar解釋,BEAT新法釋出前,跨國企業會讓美國的子公司向海外母公司借款,藉此低估美國收益、躲避高額稅率,而位於海外的母公司,就只需向表面上沒賺錢的子公司,收取貸款的利息即可。

不少外國銀行抱怨,美國分行若向海外母公司支付某些特定款項,BEAT就會對之課稅。Pozsar說,BEAT迫使外國銀行的美國分支和中間控股公司(intermediate holding companies、簡稱IHC),改向第三方進行無擔保融資。銀行已搶先開始調整策略。由於企業、銀行都是每季一次支付稅款,愈早降低關係企業跨國融資的情形,就愈能降低BEAT的衝擊。

若美國跟其他國家的美元融資管道,是導因於稅法的改變、而不是銀行信用的變化,那麼市場的奇怪波動,就應該跟整體結構有關,而不是金融市場面臨壓力。投資人也開始猜測,這項波動究竟何時會反轉。

Zero Hedge 3月20日報導,美系外資信貸分析師Matt King當時就警告,LIBOR-OIS差距持續擴大,讓人們對高風險資產感到愈來愈緊張,估計這個過程應該還沒結束,主要是反應聯準會(Fed)減表導致資金日益稀缺的現象,預料未來幾個月,這項緊縮壓力,會從無擔保的貨幣市場、附買回(repo)一路蔓延至換匯換利(cross-currency)市場。

統計圖表顯示(見此連結的左圖),LIBOR-OIS利差近年來對美元指數(DXY)而言,是相當棒的領先指標,利差擴大、通常會帶動美元在3個月後走揚。King表示,雖然該證券依舊預期,美元基本會走貶,但假如資金短缺、美元流動性緊縮真的導致美元走揚,那麼原本因美元走貶受惠的市場,將因此受到衝擊。(全文按此)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MoneyDJ 新聞 2018-03-28 15:00:08 記者郭妍希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