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大脫鉤」時代,MIT 指學程式設計只是瞎忙

tell-story-no-coding

(新聞來源:TechNEWS)

時代的進步是建立在殘酷的淘汰賽上,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即將取代技術性工作,包括華爾街高薪族群也難逃這場殘酷淘汰賽,如何在知識經濟時代中保住工作,大家都想知道,但都說不明白,唯獨寫程式是目前世界公認新世代最需要的重要技能,但下面這篇文章認為,把寫程式當神是錯誤認知。

在《向Google公車丟石頭的啟示:成長如何變成繁榮的敵人》一書中,作者 Douglas Rushkoff 表示,現在許多想要進入數位市場的企業,對程式設計師需求若渴,但隨著擁有這種技能的人愈來愈普遍,特別是在如印度這種開發中國家,程式設計師遲早會淪為數位血汗工廠的工作。

且這種轉變會來得非常快,比較好的方式是運用這種技能來開發應用程式或是平台,但同時需要跟無數人競爭,且線上市場又被少數人掌控,如同流行音樂產業一樣。Rushkoff 認為學程式設計對成年人而言是很難的,因為他們記不得代數,也沒有演算法的思維,要從零開始到成為有競爭力的程式設計師更難。

雖然在高度數位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平台的運作,但程式設計素養無法解決就業危機,如同提升讀寫能力無法促進出版經濟達完全就業一樣,而且還更糟,因為一組開發者寫出一種電腦程式,就可以讓上百個工作消失,每次企業決定使用雲端,就可以少用幾個 IT 員工。

Rushkoff 書中提到,我們近期開發的大部分科技,造成的失業人數遠比創造的工作機會更多,這些公司要的不是人力規模,而是更高薪的人力來推動企業成長。不過消費者始終將受惠機器時代,就跟到 ATM 領錢一樣,以後上超市甚至不必結帳,商品上的標籤會自動扣款。

科技進步在現階段看來,我們似乎需要更多專家,譬如自動駕駛汽車的維修機械師、取代醫療人員的感測器工程師、以及寫郵政無人機的軟體工程師,在工作機會劇降之前,對這種專業化工作需求會逐漸增加。現在在中國,3D 列印與其他自動化解決方案已經威脅數十萬的高科技製造工作,其中許多工作都已經存在近十年。

美國工廠會贏回製造工作,但是沒有足夠受訓練的工人可以運作自動化工廠,不過這種財富機會可能只是暫時的,一旦機器人發展到位,不斷進步之後,最終也不需要人力,人類可能必須學會與之共存,即所謂「高科技失業。」

1940 年時一些市場先驅開始擔心後工業化時代帶來的影響,1966 年美國組成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稱為科技、自動化、經濟計畫的國家委員會,出版六部大作講述後工業化經濟的運作。今天 MIT 的艾瑞克.布倫喬爾森 (Erik Brynjolfsson) 是引導此話題的先驅,他稱科技衝擊未來就業的現象叫做「大脫鉤」(great decoupling),指出科技進步消滅工作機會,且讓一般勞工過得比之前更慘。

「經濟成長不代表更多工作或是人們居住的環境會更繁榮」,2013 年 MIT 科技回顧寫到,「生產力已經來到高峰,但創新並未跟上,同時收入中位數在下滑,工作機會愈來愈少。人們因為科技進步太快被甩在後頭,而我們的技能與企業一直都跟不上。」

當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科技全部成真,那我們還需要人類幹嘛?當科技增加生產力,企業就有新的藉口可以裁員,將賺到的錢拿去分給股東與股票回購,省下的薪水又回到資本市場,所以中產階級空洞化,賺錢的只剩下那些仰賴投資獲得被動收入的人。

數位科技加速了這個過程。Rushkoff 說,「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現象正在發生,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因為我們一直在忙著在寫程式。」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大脫勾時代 只能依靠被動收入! – titanping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