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前委員:中國陷通縮、避免硬著陸得靠財政刺激

Pedestrians walk past Arturo Di Modica's "Charging Bull" sculpture in Shanghai, China, on Tuesday, Aug. 30, 2011. Insufficient data about the debt of local Chinese governments is a "weakness," said Fitch Ratings's Andrew Colquhoun, Asia-Pacific head of sovereign ratings. Photographer: Qilai Shen/Bloomberg

MoneyDJ 新聞 2016-03-30 12:54:37 記者賴宏昌 報導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日前在《Project Syndicate》發表專文指出,中國目前仍深陷通貨緊縮當中,這從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跌跌不休(註:截至2016年2月為止已連續48個月呈現負成長)以及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自2015年初起出現負值就可以看得出來。他說,中國目前正面臨兩種通縮螺旋的糾纏,一種是產能過剩的通縮螺旋、一種是債務通縮(debt deflation)螺旋。在兩種狀況下,企業都將被迫去槓桿、減少投資。余永定指出,基於中國企業負債金額已處於非常高水準、通縮所引發的實質負債上揚恐將對金融穩定帶來嚴重的後果。

余永定認為,中國若想避免硬著陸、中央政府在規劃新基礎建設投資刺激時勢必得比2008年的4兆元方案更加審慎才行。他建議財源應來自政府公債,搭配人民銀行將中期貨幣政策目標自貨幣供給轉為鎖定基準利率。

余永定去年4月在中國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時指出,就絕對金額而言中國企業負債金額高居全球之冠、企業負債GDP占比也是世界第一。

CNBC報導,亞洲開發銀行(ADB)30日發表報告指出決策者在評估通膨時不應忽視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因為持續下滑的PPI恐將加重生產者的債務負擔、進而壓抑投資,對經濟的傷害程度可能勝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下挫。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9日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2015年底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更低,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

《中國金融投資網(China Money Network)》3月9日報導,根據KKR & Co.(全球著名私募股權公司)全球總經資產配置部主管Henry McVey發表的報告,受沉重債務以及過剩產能的影響,中國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目前是-80個基點,在此同時名目GDP增幅自2011年第2季的19.6%大跌至6.0%。關注名目GDP是因為當地企業是用名目營收去支應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如果中國繼續忽視「通縮、資本外流」這兩大利空,當地GDP成長率走勢可能會複製日本1990年代模式。

澳盛(ANZ)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Li-gang Liu)今年初指出,中國目前正經歷由「債務通縮(debt deflation)」所引發的景氣下行循環,這段期間傳統的財政、貨幣政策將會逐漸喪失經濟刺激效力。這意味著加速結構性改革會比設法提振短期成長還要來得重要。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