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行業要變天?代工廠倒閉消息不絕於耳。

(新聞來源:騰訊科技) 郭曉峰 梁辰 10月16日報導

過完了國慶節,中國人接下來期盼的就是新年。25歲的張武(化名)卻在這時候犯了愁,「這年還怎麼過啊?工廠此前一直都在生產,國慶節前還進了一批機器回來,怎麼突然就倒閉了?」


10月8日上午,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的明星企業福昌電子宣布破產,張武正是廠裡的配料工人,他和女友一起在這家工廠打工了不到2年多。工廠倒閉的消息讓他措手不及,公司被帳款拖垮了、老板想去做房地產、3年內的員工賠償只有一個月……各種消息在那一刻鋪天蓋地傳來。

時至10月14日,張武才緩了口氣,「昨天下午我們的賠款到帳了,但超過3年的員工還在等消息。」

而在福昌電子宣布倒閉的同時,當日下午,從事手機模具和外殼生產的東莞京馳塑膠也宣布破產。

事實上,自去年年底開始,國內手機配件和代工等產業鏈企業的壞消息就不絕於耳。

2014年12月5日,台灣勝華科技在東莞東城和松山湖的兩家子公司——萬士達、聯勝科技停產;12月9日,勝華科技旗下蘇州子公司聯建科技也陷入停產,3家子公司相繼解散近萬名員工;12月下旬,位於東莞望牛墩的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跑路,外界稱公司欠債1.35億元。

2015年年初,東莞兆信通訊傳出了企業倒閉遭到供應商圍堵的消息,兆信董事長高民自殺;9月8日,深圳鴻楷興塑膠制品發佈了一個不足50字的公告,宣布倒閉。鴻楷興結清了員工薪酬,但留下214家供應商接近3500萬元拖欠貨款,目前沒有任何解決途徑。

在每一次倒閉破產消息傳出後,外界都充斥著對中國手機產業鏈低水平競爭、行業環境惡劣的擔憂。如今的製造業已不再是10年前黃金時期——在成本大增,單價卻相比10年前還低很多。

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手機代工廠面臨利潤微薄和生產經營模式暗藏風險等多重困境,很多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的中小型代工廠,正面臨一輪殘酷的行業洗牌,產業寒冬已提前到來。

整體市場下滑 廠商下單日趨謹慎

今年初,作為手機產業的主管單位工信部發出警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手機市場累計出貨量為4.52億部,同比下降21.9%。整個手機行業風聲鶴唳,銷量的下滑導致廠商對上遊的投入日趨謹慎。

整個產業的大生產熱潮正在逐漸冷卻,但是2013年智慧型手機井噴的後遺症卻仍然籠罩市場。對2014年繼續增長的錯誤判斷導致多數手機品牌庫存增高,手機銷量不及預期。作為上遊的手機代工廠的發展逐漸停滯,因為手機廠商已無法消化每日從產線下來的新機器。

深圳的製造業哺育了華為、中興這樣的品牌手機廠商,也締造了諸多白牌手機廠商。後者的主要市場此前從中國大陸拓展至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然而,當品牌手機廠商殺入海外市場,希望傾銷剩餘庫存時,這些白牌廠商的市場空間也進一步擠壓,這使得這些廠商合作緊密的代工廠處境也日趨艱難。

中國廠商早已經習慣了血拼價格戰的模式,原本如三星、蘋果應當在售價中加入品牌溢價,也被以各種性價比的理由「抹去」,甚至出現了壓榨上遊供應鏈的現象。為了使用最新的可以宣傳的元器件,對那些普通消費者難以接觸到的配件,手機廠商則選擇了降低標準。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如今代工廠生產一部手機的利潤已十分微薄,甚至除去人工和設備成本外,幾乎難以獲得利潤。更為惡劣的是,代工廠為了獲得訂單,也開始了惡性競爭,甚至犧牲了良品率,這有時候會導致代工廠最終失去品牌手機廠商的訂單。

上遊產業融合 競爭日趨激烈

在性價比成為常態之下,手機廠商開始把工藝和設計製造做為噱頭,所以對於代工廠商的要求也比以往更苛刻,只會單一製造的必將被淘汰,那些隨著手機品牌一起轉型的代工廠才能更好生存下去。

此次倒閉的福昌電子就主要生產塑膠磨具,然而當前手機廠商大規模開始使用金屬外殼,而福昌電子並沒有金屬外殼的生產線,無法接到相關訂單。

一般來說,某個產業成熟的標誌就是分工專業化。在手機行業,除了為消費者所知道的品牌商之外,整個產業還包括方案設計公司(通稱「IDH」)、代工生產企業(通稱「EMS」)和原始設計製造企業(通稱「ODM」)。

然而,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基地,龐大的手機終端製造能力也推升了上遊手機設計行業的發展,產業鏈上各個角色已不滿足現有的規模,希望向其他領域拓展。當然,這背後的推動力很難與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的興起分開。

這些互聯網手機品牌在互聯網「輕資產」思維的指導下,往往習慣將手機設計、供應鏈管理、製造等業務紛紛外包給「IDH」來操作,諸如紅米、魅藍、樂檬背後的聞泰,華為榮耀背後的華勤,格力背後的卓翼、錘子背後的希姆通。

而ODM也開始向上遊方案設計進行產業鏈的整合,他們不僅能提供傳統的業務,還可以滿足客戶更為廣泛的需求,如產品定義、元器件生產、ROM優化、雲服務等等。事實上,小米、華為、聯想、魅族等手機廠商都在接受類似的產品定義、方案設計、生產製造、軟體開發服務。

產業正從有序的分工合作,轉變為混亂的紅海競爭。代工廠一方面需要應對整個產業的變化,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品牌商的種種需求,犧牲利潤獲得訂單的局面已十分普遍。

技術升級 催動產業呈現馬太效應

數年前,騰訊科技曾參觀小米代工廠英華達,僅手機裝配一條產品線,就需要30多名工人的流水線操作,但如今在西安高新區的中興工廠,25條全自動化生產線,將生產一部手機對人工和時間的成本急劇縮減。

在這家工廠內,生產線從單板測試加載、全自動化分板點膠、整機音頻測試、整機軟體加載等使用的都是全流程自動化生產。

與服飾等傳統製造業不同,電子科技產業是最容易以機器代替人工的。機器聯網後,以前人工進行的生產規劃和排期可以用機器做到,而以前需要人工檢查的生產環節漏洞,也通過機器可以識別。雖然機器大多使用英文界面加大操作難度,但有工廠負責人員告訴騰訊科技,已經開始著手進行軟體翻譯,到時候會更進一步降低用人成本。

據騰訊科技了解,一些代工廠對員工的需求已經簡化到僅需搬運填裝物料和收整產品。也就是說,即使那些因為產線升級而不被淘汰的代工廠,其在自身產業升級中,逐漸對行業進行「瘦身」。隨著技術的更新、生產質量的可控性提高,那些具有優質良品率的代工廠會從中勝出,失敗者則會逐漸被產業所淘汰。

對目前代工廠等國內手機產業鏈的倒閉潮,IHS中國研究總監王陽表示,這並不就意味著中國手機產業鏈在走下坡路,只是市場經濟下自然經歷的優勝劣汰過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