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大選周期”是怎樣形成的?

2016-Election(新聞來源: 界面作者張曉添​

投資界有這樣一種理論:美國總統能點石成金。用谷歌搜索“如果……應該買哪些股票”(stocks to buy if…),你會從相關信息中發現,最受關注的變量是美國大選——甚至超過了聯準會(Fed)加息等真正經濟議題。



所謂的美國股市“大選周期”(Presidential Election Cycle)能否作為可靠的投資指導呢?

找到答案的第一步是挖掘歷史數據。美國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學者尼克爾斯(Marshall Nickles)研究了1942年至2002年的美國股市以及總統更迭史。他發現,自20世紀中期開始,投資領域便出現了每次持續約四年的股市周期。從1942年4月到2002年10月,總共出現了15個這樣的股市周期。

尼克爾斯從標普500指數的歷史表現入手。該指數以1941至1943年的平均股價為基準,包含了500家頂尖美國企業,被華爾街用來追蹤美國股市的整體狀況。尼克爾斯發現,在所有周期中,牛市平均持續約三年,而熊市平均持續不到一年 (此處的熊市是指“標普500指數在一到三年內下跌約15%或更多”)。

如果與歷屆大選相聯係,會得出一個有趣的結果:股市周期底部竟然出現在國會中期選舉(mid-year congressional election)附近,抑或是出現在大選開始前約兩年。同時,周期中的漲勢會延續至大選年結束。

具體而言,1942年至2004年共出現了16個熊市,其中3個熊市底部出現在新任總統就職第一年,12個出現在任期第二年、1個出現在第三年;沒有底部出現在任期第四年,也就是大選年。

145587964572950100_a580xH

(圖:1942年至2004年所有熊市底部出現的時間平均在新總統上任後1.87年。)

尼克爾斯說,這些分析暗示了一個回報豐厚的簡單投資策略:在當選總統任期第二年的10月1日(鄰近國會中期選舉)買入,然後在其任期第四年的12月31日拋售。

歷史數據中另一個明顯特點是,一些股市周期比正常情況要更長或者更短。比如,1946年至1949年就是一個短周期,而1982年至1987年以及1994年至1998年就是較長周期。尼克爾斯沒有推斷這些特殊周期背後的特定起因。但他認為,這與經濟形勢基本面以及聯準會(Fed)的作用有關。

實際上,尼克爾斯將這些股市周期歸因於經濟政策的規律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理論開始主導西方經濟學界。凱恩斯主張政府用宏觀政策緩解經濟周期造成的影響。到了上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政府開始接納凱恩斯經濟學。從那往後,白宮便積極干預著經濟走向。

沒過多久,政客們便認識到了經濟狀況與選票之間的關係。在美國,利率和貨幣供應等政策由聯準會(Fed)主管,政府機構對此影響力有限。不過,政府能夠影響財政政策——稅收和開支。每到大選前,政府常會禁不住誘惑,推行提振經濟的財政政策來為現任政黨“拉票”。大選開始前的這些舉措加上競選者的承諾,往往令選民歡欣鼓舞,而投資者也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選舉結束後似乎會出現一種“反向影響”,這會導致投資者樂觀情緒下降。《投資者年鑒2004》(The Stock Trader’s Almanac 2004)一書作者赫希(Yale Hirsch)基於研究指出:“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對經濟和股市有深遠影響。戰爭、衰退和熊市往往起始於或者發生於總統任期前半段,並且牛市往往出現在後半段。”

尼克爾斯認為,歷屆政府在這方面表現出的一致性與可預見性、以及競選人高談闊論對經濟的潛在影響,促使投資者認為,經濟形勢、企業財務狀況以及股票價格會在大選之前一片大好,此後則會偃旗息鼓。

重大市場周期通常呈現出陡峭的“V”字型走勢,跌幅在10%以上;緊隨其後的股市復甦往往是由政府刺激措施推動。政府刺激的本意是要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確保支持率。不幸的是,大強度財政或貨幣政策刺激通常會導致通膨;通膨高企時政府不得不出手“滅火”——經濟周期和股市周期就這樣延綿不絕。

尼克爾斯其實已經引出了找到答案的下一步,隻不過他沒有說出來——由於白宮由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占據,因此不同執政黨與股市表現之間的關係也值得關注。

標普(S&P)旗下研究公司Capital IQ首席股市策略師斯托維爾(Sam Stovall)研究發現,自1945年以來,在民主黨總統治下,美國股市年均漲幅是9.7%;而共和黨總統執掌白宮期間,年均漲幅僅為6.7%。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兩位經濟學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當民主黨人入主白宮時,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年化收益率較共和黨人擔任總統期間高出5.4個百分點。

儘管希拉蕊以普林斯頓研究為依據,多次公開宣稱“民主黨總統治下美國經濟表現更好”;但兩位教授表示,這並不是因為民主黨政策更優越;有時純粹是靠運氣,比如趕上全球經濟繁榮、油價保持平穩。

145587977339467700_a580xH

(圖:1945年以來曆任總統任期內股市年均漲(跌)幅。 來源:CNN)

例如,史上最佳股市表現反倒出自共和黨總統福特(Gerald Ford)治下。福特於1974年8月至1977年1月擔任總統期間,標普500指數年均大漲18.6%。從市場角度來看,就任“時機”幫了福特大忙。股市通常會在大跌後大幅回漲,而福特正好是在股市低迷之際入主白宮。在他之前,尼克鬆(Richard Nixon)辭職下台、油價飆升、美國陷入衰退。就在第二次石油危機、通膨惡化之前,福特敗選下台了。

在任期間股市漲幅第二高的總統是民主黨人克林頓(Bill Clinton)。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共八年,期間標普500指數年均上漲14.9%。CNN的報導說,對於這一點,他可以感謝“互聯網泡沫”(tech boom)。

歷史上,僅有兩位總統任期內股市(年均)下跌。不幸的是,他們都是共和黨人:尼克鬆(-5.1%)和小布什(-4.6%)。

有趣的是,斯托維爾還研究了不同黨派控製國會時股市的表現。他發現,自二戰以來,當共和黨人擔任總統且共和黨控製國會時,美國股市表現最好。緊隨其後的良好表現確也出自民主黨總統治下,但前提是民主黨沒有控製國會——要麼由共和黨控製,要麼就是“分裂國會”。

總之,美國股市與總統大選之所以呈現出某種關聯性,主要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經濟形勢。1992年,當克林頓的競選策略主管卡維爾(James Carville)被問到“究竟是什麼決定著總統大選”時,他回答說:“是經濟,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