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陸廠甭搶了?傳日美陣營將聯手、吃下東芝半導體

東芝(Toshiba)以NAND型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為主軸的記憶體事業(含SSD事業、不含影像感測器)將分拆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且東芝計劃出售新公司過半數股權,第一次招標的截止日期為3月29日,據悉來自台灣、美國、中國以及南韓等約10陣營有意參與競標。

不過,台/韓/陸廠甭搶了?傳出因東芝半導體事業涉及國家安全,故為了防止技術外流(尤其是流向中國),日前傳出日本公共資金將出手、目標吃下東芝半導體事業34%股權,最新又傳出日/美陣營擬聯手吃下東芝半導體事業。

產經新聞17日報導,東芝半導體事業將分拆出去成立新公司「東芝記憶體(Toshiba Memory)」,而因日本政府、經濟界憂心東芝半導體技術外流、尤其是流向中國,故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和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據悉將攜手共同對「東芝記憶體」進行出資,且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日本陣營(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和INCJ)將和美國的投資基金合作、吃下「東芝記憶體」。

關係人士指出,目前浮現的「日美同盟」構想是日本政策投資銀行/INCJ取得能擁有否決權的1/3以上股權,餘下約2/3股權則由美國投資基金吃下。

Sankei Biz 18日報導,擁有豐沛資金的鴻海(2317)雖態度積極,且傳出向台灣(台積電)、南韓企業(SK Hynix)打探合作入股「東芝記憶體」的可能性,不過據關係人士指出,「因鴻海和中國政府走太近,所以(想入股東芝半導體事業)恐怕很困難」。

Sankei Biz指出,之所以會浮現「日美同盟」的構想,除了是因日本經濟產業省想要把擁有高競爭力的事業留在日本國內之外、也是考量到來自美國政府的意願。因東芝和美國半導體大廠Western Digital(WD)目前於半導體的生產上進行合作,故若東芝半導體事業流入競爭對手手裡,則對WD來說將成為攸關生死的問題,據東芝幹部指出,「美國政府是希望東芝半導體事業能賣給日/美聯盟陣營」。

時事通信社報導,在東芝半導體事業的競標上,預估台灣、中國、南韓陣營會提出較高的出資額,而為了對抗上述三陣營,日美聯盟構想於焉成形,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等日本金融機構、企業計劃和美系投資基金、企業進行合作。

據悉,目前東芝半導體事業的潛在買家出示的出資金介於7,000億日圓-1.8兆日圓之間。

目前傳出可能參與東芝半導體事業競標的美國業者有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美光(Micron)、WD以及私募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

根據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東芝17日大漲3.76%,收190.5日圓。

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17日宣佈,將東芝長期公司信用評等從「CCC+」調降2個等級至「CCC-」,調降主因為東芝美國核電事業損失額有很高的可能性將進一步膨脹。在標普的評等等級中,「CCC-」為倒數第3個,往下僅剩「CC」和「C」2個等級。

產經新聞17日報導,現階段表明有意對「東芝記憶體」進行出資的企業/基金達約10家左右,不過因日本政府憂心半導體先端技術流向中國、恐產生國家安全上的疑慮,故東芝已拒絕中國系基金/企業的出資提案。據報導,中國政府系半導體大廠紫光集團據悉已表明將參與競標,不過東芝幹部指出,「已拒絕來自中國系資金的出資案」。

東芝社長綱川智14日指出,「半導體關係到國家安全,因此會基於國安考量來挑選買家」。

日本經濟雜誌「現代商業(Gendai Business)」網路版4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幹部指出,「可以容許鴻海將夏普收編在旗下,不過東芝是完全不同的。鴻海的主要工廠位在中國,而假如將高度技術結晶的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在中國生產的話,該技術將會立即被中國盜走。絕對不允許這種事發生,將盡全力阻止」。

經產省幹部表示,「東芝半導體事業賣給IT大廠、例如蘋果,是比較好的。不是中國(IT大廠)、是要美國的」。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MoneyDJ 新聞 2017-03-20 06:20:36 記者蔡承啟 報導

Share

最近文章

台灣居民快速 IB 盈透證券開戶

IB 盈透證券是什麼? IB ... Read More

4 個月 ago

美大選另類指標:川普在章魚哥俄亥俄州擴大領先優勢

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 Read More

4 年 ago

美選後國會恐續分裂?專家:共和黨在參院仍有優勢

美國即將在11月3日舉行總統大... Read More

4 年 ago

實質利率為負!土耳其央行不願升息 里拉貶至新低

武漢肺炎疫情癱瘓全球經濟,體質... Read More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