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長遠的產業轉型成功機率渺茫

Joe:「從我的研究來看,中國和印度在未來的產業轉型都很難成功,中國的轉型內需計畫在2020年以前極高機率會迎向失敗,印度或許可以往一些低階商品的製造業發展,但轉型效果很難高效率,因為印度的文化和政治水平,短期內根本無法撐起印度的產業轉型。」

中國國務院宣布啟動《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擘劃中國朝向「製造業強國」發展。無獨有偶,才在日前訪問中國的印度總理莫迪,也在數月前推出「印度製造」計劃,以上跡象在在顯示這兩個亞洲人口最為密集的大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有大幅轉變。

中國製造2025方案要將中國在十年之內,由勞力密集產業轉型至機器人、航空等高端領域。至於印度則鎖定發展基礎製造,帶動經濟起飛以及創造更佳的工作機 會,中國將目光鎖定在追趕德國與日本兩大製造業大國,而印度很樂意代替中國,接下世界工廠的寶座,接下來幾年內,不論中國要淘汰哪個產業,印度就會接上, 先進國家最後將會發現,中國已可和他們勢均力敵的競爭,這將使得工業國家為此大傷腦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和世界銀行資料統計,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600美元,為當今印度的五倍。製造業部門規模為3兆美元,更是印度的十倍。然而,中國目前正流失數百萬工人,相當於日本在1990年代所面臨的處境。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迫使中國不得不面臨產業轉型。正因如此,中國雄心勃勃聚焦工廠自動化領域,以及利用電腦操控製作出如iPhone或汽車等高精密產 品,甚希望進一步挑戰目前由波音與空中巴士兩大企業所主導的噴射機市場。另外,中國也規劃發展先進醫療設備、節能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等領域。

不過,這項計畫仍處於起步階段,檢視過去中國大力推動的政策也非全然兌現。舉例來說,目前當局就很少提及先前力推的電動車計畫,當時預估2020年中國路 上可達到5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對現今中國來說,已走到必須追求產業升級的關口,除了全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的盛況已不復見,經濟動能更面臨1990 年代以來最緩步伐。此外,勞動力短缺也拉抬薪資水準和擠壓如服飾業等低端製造廠商的生存空間。今年工業利潤更面臨下滑,其中又以國有企業最為明顯。

珠三角製造中心的出口商正面臨長期勞動短缺及成本上揚處境,預計今年該區薪資將成長 8.4%,今年勞動短缺情況和去年一樣糟,並未改善,有11%企業預計將把工廠遷移至海外以降低成本,其中越南和柬埔寨為廠商心中首選之地。

這也是為何印度總理莫迪要在去年九月宣布,將透過吸引外資等方式發展製造業,預計至 2022年製造業佔GDP比例由現今18%提高至25%,即使印度的方案中有部分產業與中國重疊,例如發展生物科技與可再生能源,但印度規劃的25個行業 中,多數為紡織、皮革與礦業等基礎製造業,印度要發展的是低技術製造業,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即將離開中國、數千萬計的低技能工作。

然而,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印度的官僚作風向來惡名昭彰。世界銀行最新的經商便利程度調查,印度在全球189個國家排名142,中國則名列90,光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諾伊達工業區註冊一間公司,通常得花上30天、經過12道關卡。

早在30年前,當時中國與印度兩國的經濟水準十分相近。但印度的效率不彰,也說明為何中國在去年國內生產毛額已跨過10兆美元關卡,反觀印度現今卻遲遲未 能突破2兆美元水準,中國政府有能力清楚傳達並持續推動一系列目標,但兩國政情不同,對印度來說要持續一致性的推廣政策,將是極大挑戰。

http://news.cnyes.com/…/%E9%89%85%E4%BA%A8%E7%9C%8B%E4%B8%9…

About joe 2318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6 Comments

    • of course,除非是向美國或德國那樣的特別經濟體,否則很難在本國人口負債結構下,完全轉型成功

  1. 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科技的進步是否會影響各先進國家在中國設廠的意願嗎?
    像美國隨著科技的進步,陸續把工廠移回美國,對於中國的依賴也減少。

    中國是否能在外資撤退下完成產業轉型,以成為消費內需的國家以支撐經濟成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