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享自己的經濟成長

Joe:「美國都還沒正式進入升息,美國以外的國家已經快受不了,美國減少進口,採用自產自銷的發展模式,這種作法實在是非常強大,加上美元是基礎貨幣,等於把全球經濟成長都吸收到自己身上,但本身的經濟成長卻沒啥釋放到國外,肥水不若外人田,而能源自主更是如虎添翼,未來數年美國前景相當樂觀。」

美國人再也不應該被稱為全球「最後的消費者」了,2013年11月美國貿易逆差降至四年以來最低水平,降幅驚人,這反映了美國出口行業的持續改善,以及該國對外國商品和服務依賴度的大幅下滑。這兩個方面都會改善美國經濟的持續性和就業增長前景,但是對於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轉變。

美國經濟目前正處在過去六年以來最好的境況中,從採購經理人調查到建設支出增加都可以看得出,且其經濟表現好於其他大多數發達國家。過去美國經濟的優異表現伴隨的是美國進口支出增加以及貿易逆差的擴大,而現在的情況則截然相反。不僅貿易逆差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下降,實際規模也在下降。這與以前的趨勢截然不同。

美國經濟正在增長,但是這種增長並沒有被輸出到海外,這意味著中國、台灣等出口導向型亞洲經濟體,以及加拿大與墨西哥等美國的大型地區性貿易伙伴還沒有出現往常那樣的回升,傳統上來說,當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需求復甦時,這些經濟體也會隨之回升。遺憾的是,這種情況無可避免,因為這一趨勢反映出美國正從不夠穩定的經濟失衡情況中進行調整。失衡的情況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前曾長期存在,當時揮金如土的美國從中國和日本等國家買產品、借債,而後者則面臨截然相反的問題:國內支出受到抑制,導致產品和存款大量積壓。

美國貿易逆差佔GDP比重在2006年年底時達到6%,目前的水平則約為2.5%。經常項目赤字也出現了同樣的下滑,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經常項目盈餘佔GDP的比重則從2007年的10.1%下降至2.3%左右。金融危機成為啟動調整經濟不平衡過程的轉折點。

經濟的再平衡出現在以下這些現象:美國在國內生產更多的汽車,在國內生產更多的能源,在頁岩油氣革命的助推下,信用卡消費減少。但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製造商們則因此遭受損失。由於無法從美國消費市場獲得利益,且中國不斷上升的國內需求最初集中在大宗商品上,這些製造商的工廠閒置,使得新興市場經濟體承受產能過剩的壓力。這種情況使全球原物料價格的上漲趨勢減弱。

對於外國出口商來說,美元走強是一個解決途徑,因為這會增強這些出口商的競爭力。但是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暗示,再上調利率以前,不太可能出現對美元的巨大需求,因此也不太可能推高匯率。這些外國出口商也不能指望自己國家的政府替他們向華盛頓進行遊說。對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政府來說,維持現狀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與美元相對疲弱帶來的競爭相比,他們更加擔心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可能令資金流出本國。

與此同時,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堅持不採取美國式的定量寬鬆來抗擊通貨緊縮,所以即便在美國經濟明顯好於歐元區的情況下,歐元兌美元仍較一年前上漲4%。此外,當外界預計中國政府在開放金融系統、抑制債務泡沫的同時將允許利率上升的時候,人民幣兌美元上漲持續創下高點,所有這些情況都使美國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

理想狀態下,其他經濟體也將和美國一起迎來經濟復甦,並提振全球需求,令所有國家均受益。但中期內,具體環境與勢在必行的政策,將制約美國以外國家的成長,在寬鬆貨幣政策、低通貨膨脹率以及美元持穩的情況下,美國的國內經濟復甦得到加快,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美國的情況自然對投資者構成了吸引。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文章來源
http://cn.wsj.com/big5/20140109/col121104.asp

About joe 2361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2 Comments

  1. 當然每次美國政府總要演戲一下、吵一吵,最後還是調高舉債上限。不過俗話說出來混總有一天要還,美國難道可以一路借下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