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投資風氣

一位員工會得到什麼樣的薪資,關鍵在於「能用那個人創造什麼價值」,而不是他付出了多少努力,這點是前題,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一天只用一小時,就能創造出一個人努力爆肝一個月的價值,有些員工就算工作一整天,如果沒辦法對公司產生任何效益,那麼對於公司來說,這位員工依然是沒有價值的,但這並不是說前者的才能一定比較好,而是前者得到一個如魚得水的環境。

簡單一句,好的員工需要有好的老闆,才能夠得到好的回報,但怎樣才是「好老闆」,很多人對好老闆的定義是錯誤的,認為能夠給予很高薪水的老闆是好老闆,但如果老闆給的薪水沒有發揮員工的價值,只是出手闊綽的老闆,紀律不嚴,不罵員工,讓員工很舒服,但是沒辦法讓公司產生高效率生產力,這樣的老闆絕不是好老闆,他只會讓公司產生越來越多的冗員。

很多人遇到這種老闆就滿意了,實際上這些老闆只是變相用一個養尊處優的環境,讓員工慢慢變成廢人,如果這老闆是公司某部門主管,那麼這部門未來很高機率會被裁撤掉,如果這老闆是公司擁有者,那麼這公司未來營運不善的機率也很高。

好老闆是怎樣的特性?好老闆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能夠領導團隊成功和不斷壯大,意志堅定,實現商業目標的領袖,只有跟隨成功的老闆,員工才有希望,良好的企業,不只員工是人才,相比起員工,老闆是更重要的人才,老闆要承受的資金風險、公司運作模式與理想員工的選擇,每個環節都需要更有才能的領袖。

老闆不能有狀況時,一人獨力勇攬責任,當他要實現一個計劃的時候,也要有充足的合作對象,因為他所合作的對象,必須能認同和理解他的計劃,信任他能完成這件事,才能夠實現,這包括,比方說給予資金的投資者、合作的廣告商、外包商、通路商等,以及最終肯支持的客戶群和消費者,很遺憾,這個「根部」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對於發展軟體產業,和臺灣已有的硬體產業相比,得到創投的可能性就已經有一段落差了,也就是說,老闆的預算可能根本不多,就算我想要請一個人,要給八萬塊,實際上我有的錢,根本就不可能支撐到我用八萬塊把事情完成,是的,很簡單的問題,就是沒錢,老闆絕對不等於有錢人,因此,在臺灣,因為創投本身的風氣很保守,所以資金來源很可能是獨資的,比方說,某個家庭因為家裡做別的生意賺了大錢,或者某位地產大亨,資金充足,獨資把錢墊出來去做建立軟體公司,雖然有資金了,但是這樣會很容易出問題。

首先,資金的來源是很重要的,雖說五百萬塊錢的價值就是五百萬塊錢,但是因為投資者就是合作對象,他們所擁有的權限會影響到事業的發展,最適合投資在軟體的投資者,就是本身靠軟體和科技發財,從技術出身的企業家,一個這樣的企業家拿出五百萬元,比起一個靠房地產發財的老闆拿出二千萬元,更有效率。

到底我們有多少人是靠軟體和科技致富的,這些人有足夠的錢去進行投資嗎?

很遺憾,你很難找到這樣背景的投資者,能夠找到投資者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就算找到了非科技出身的投資者,你是老闆,想給工程師高薪,投資者第一個會質疑的是你,因為你在花他的錢,只有從科技出身的投資者,才容易解釋這問題,不然大部份人都是用數字或表面去計算的,但你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了解科技,你總不能叫別人「拿出一億給我,然後你什麼也不用管」吧。

如果你給你的員工豐厚的薪資,卻不能從生意中回本,那你怎樣向投資者交代,在台灣實際來說,靠科技發達的人遠不及靠投機發達的人多,財富來源如此,所以也不要寄望能夠給到什麼好薪資,因為整個社會欣賞技術價值的人太少,再加上大家認為技術和資訊理當免費,軟體工程師比起靠軟體本身去賺錢,更多是靠依附在其他產業的軟體部門賺錢,對於那些公司來說,這些軟體只是一些必要之惡,而不是生財工具。

當工程師的處境就是那麼惡劣,怎樣的環境導致怎樣的薪水,但這是一種共業,作為工程師,不為自己想能夠讓我們自己賺大錢的商業模型,就不要期望別人會幫工程師設想,單純說拿著一筆錢,更多人理解怎樣炒股票和當房仲來賺錢,而不是怎樣創造一個能從全世界收錢的軟體,即使是工程師本身,也很少想這問題,多數也只是想依附在大公司裡領薪水,最好是高薪,整個社會不長進,投資者不冒險,工程師不想突破,消費者不買,低薪化就是結果。

因為台灣根本就太少人知道,怎樣靠軟體產生高效益的營運模式,我們的想像力和膽量,都遜於已開發國家的社會,所以我們無法開出好薪水,就算有人想到了,他成功了,面對的社會卻也是冷漠無情的,因為社會都不理解資訊服務業的發展模式。

以youtube為例子,他的業務很成功,成功到導致官司纏身,假設不是Google相中了他們,施以援手當靠山,那麼youtube今天理應會消失,但因為有靠山在,他發展成世界第一的視訊網站,同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臺灣發生,我想九成只會被落井下石,然後消失,裡面的工程師從有希望經由網站成功而變高薪,突然就變成了失業者,其他投資者看到這惡果,會更為保守,惡性循環,換句話說,就算你的老闆有能力創造youtube,但他會因為在臺灣本身而身敗名裂,跟隨他的你,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

這就是社會共識的差別,整件事大家能分到多少利益,就看事情成不成功,工程師有影響力,老闆也有,但是當對著外面世界太多的不友善和妨礙,所謂人才和老闆,也不過就是在大環境下無力地被摧殘而已,老闆賠光,員工忍受低薪最後一無所得,這就是環境不好的結果,因為環境使大家無法創造價值,或者創造的價值被毀滅。

所以實在沒有自閉的空間,應該要站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但偏偏我們華人的惡習,就是各家各掃門前雪,看到不爽的公司,總覺得他死一死就最好,可是他可能最後真的死了,卻不存在著代替者或超越者,剩下來的就是多了一群因為那公司死了後,情況更惡劣的失業者,我們知道怎樣去毀滅不好的東西,卻很少去想怎樣建立好的東西,換來的就是今天的結果,無法發揮所長,也無法得到配得起自己付出的薪資,很多人不喜歡台灣某些大型科技企業,仔細想想,如果這些企業真的倒下了,台灣科技產業的現況,真的有實際得到改善嗎?

回到這文章一開始,談的全都是臺灣的劣勢,我們不斷說別人錯了什麼,我們卻沒有人能指出,卻想去指出,未來我們該做些什麼,當人人都只談跟自己利益
相關的部份,而無法把整體的利益連結起來的時候,事情一定是悲哀的,因為所有人的利益,並不是透過創造集體更大的利益而產生的,而是透過減少另一部份人的利益轉移到自己身上而產生的,那是假的利益。

如果說軟體工程師悲哀,真正的悲哀,是低薪,還是欠缺一個可以讓軟體工程師發揮所長的產業。

當我們說沒人肯投資研究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社會又怎樣對待失敗的研究呢,當這些事情被視為重要而必要時,我們有多少人肯一起去承擔失敗的風險,今天我們承受的惡果,就是之前眾多不長進的想法,直接或間接導致而成的,如果我們不是好好去反省全局,事情只會惡化,想出新的產業模式,一起付出去播種,實現他,信任這件事能成功,等收成來了,才有受惠的一天,但我們大多沒耐性等長遠的收成,也沒膽識冒險,更不敢互相信任,所以也不能全怪領導者,畢竟我們有多少人認為自己要成為領導者,去解決這問題,還是守株待兔等待聖人出現。

本文經網路作家Chenglap同意後,經Joe整理與加入資料,改編而成

About joe 2341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12 Comments

  1. 情緒用詞多了些.淡定一下.
    版主回覆:(06/29/2012 06:20:04 PM)
    我盡可能保留原作者的句子本意

  2. 看完之後,覺得一定是非軟體人的所說的話,軟體工程師主要負責是技術面的事,光技術的事就讓工程師一個
    頭2個大了,一套軟體要考慮細節非常之多,End User操作一個動作,背後做了多少事了他們知道嗎?所以哪
    裡還有時間想其他的事,而Business Mode應當是由主管或老闆去思維阿,不過有些老闆想不出來,就丟給
    下面去想,美其名叫集思廣益,實際如意算盤打真好,想Idea下面人在想,做也是下面人在做,那我就不知
    道領著高薪的主管或老闆你到底做過什事阿,數鈔票還是炒股票(開玩笑的),最後還是覺得軟體還是有希望
    的,等待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到來。
    版主回覆:(06/27/2012 08:02:50 AM)
    原作者Chenglap是出身遊戲軟體的香港籍工程師

  3. 中小型軟體公司大概都靠接案維生
    每年要接到多少的案子才能打平就已經是一個難題了
    創新? 研發? 對公司來說,案子接進來趕快做一做結案領錢才是王道
    工程師提升自我能力是必然的(雖然也有懶惰的工程師),因為不提升可能就會被淘汰
    但是能不能得到相對的待遇就不知道了

  4. 一般都是認為工程師就負責技術面的事情,也不只是工程師,多數人工作時的想法都是如此,就負責被交付的事情、任
    務,負責自己領域內、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了,不過其實說難聽點,就做到這樣而已,那為什麼老闆要給你升遷呢? 為
    什麼要給你高薪呢? 做到這些不是應該的嗎? 老闆找你來不就本來就是要你做這些嗎? 那做好,做完,不就只是剛好而
    已? 說起來可能很殘酷,但當自己做老闆的時候,換成老闆的角度想,這樣似乎也不是很難理解吧…..或許還是很多
    人會忿忿不平地說這樣老闆/主管過太爽,但就像文章所提到的,若能做到除了自己分內的事情之外的價值,不論這個價
    值是大還是小,都將成為自己升遷、加薪的最佳佐證,至於那些"意外"(大家都知道的…)就先忽略吧,就討論來說是
    這樣沒錯,或許當這樣大家都在思索著,努力著創造分外的價值的時候,公司/企業也因此漸漸地越來越強大,茁壯了,
    而這也或許會成為另一部份讓自己待遇能夠有著些微的提升的關鍵吧…..

  5. 個人覺得這是一篇看得很細又看得很遠的好文章啊!
    版主回覆:(06/27/2012 10:01:50 AM)
    看得懂的人自然知道這篇文章能釐清台灣的老闆、投資者、員工、社會風氣之間的關係,為何會演變成如今的低薪低毛利產業生態,這是一篇相當深度的產業分析

  6. 這文章的述求有點亂,抱怨的情緒打亂了思緒.
    身處於 不滿意的政府、不滿意的老板、不滿意的環境之中,可以選擇抱怨,但你的選擇正在左右你的命運.
    如果有更好的環境可選,你我都不會待在原地,所以現在的處境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結果,
    要脫離困境就培養自己的能力,選擇好的夥伴一起努力吧。
    日本東大謄本教授提出企業創造價值的金三角:
    1.策略 –美國最擅長
    2.研發製造 –亞洲最擅長
    3.品牌 –歐洲最擅長
    我因工作關係接觸過較多台灣老闆,多為技術起家,成功的經驗都在製造,管理上以省錢為主,對於策略能
    力.品牌能力非常匱乏,也缺乏遠見,這也是為什麼雖然製造業的風險越來越高了,還是如同水煮青蛙一般,
    整併風潮將起,時勢造英雄,或許會有策略家崛起,拭目以待。

  7. 真希望一開始就有機會能看到這樣的文之章!
    過了這麼多年才驚覺自己身處環境的險惡~真悲哀.
    こんな時代に生まれました….

  8. 台灣的老闆、投資者、員工和社會,各有各的想法思維,和則來,不合則散阿,隨緣而行,不能老是期待誰該
    配合或善待誰,若覺得台灣環境不適合,可以去其他國阿,如美國,不用死守台灣啦,地球村,界線不用分那
    麼清楚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