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統計過程異動或定義會造成實體經濟改變?

每個國家政府都會有各自的統計數據,有些統計數據的名稱雖然一樣,但是調查過程不同,結果來看,解讀看法還是會有落差,像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怎麼去統計,或者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和台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統計出來的結果,意義是一樣的嗎?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至少就兩種模式,產生的解讀效果也不同,當然有人會說,同一批美國人和企業被統計,這有差嗎,我不知道每位讀者能不能看出差異,但我必須說,這兩個數據產生的線圖趨勢變化,意義是不同的。

再來舉例一個數據,美國的儲蓄率,2018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儲蓄率的修正統計方式,2013年至2017年美國的平均儲蓄率為7%,修訂前為5%;經調整後的統計季度數據——2018年第一季,美國儲蓄率從3.3%上修至7.2%。

有些美國人大概會說,這什麼白癡政府,你修改統計模型,但是統計同一批人,儲蓄率變高了,難道大家口袋的錢真的變多了嗎?

為什麼要做這個修正?因為美國政府發現,2012年至2017年間,美國企業主有超過 6500億美元收入未上報給稅務部門。但是用修正後的儲蓄率來計算,大多數人民的儲蓄實質上還是沒增加阿,改數據而已。
沒錯,美國政府把以前不完善的統計方式做修正,更新為更完善的統計結果,大多數人手上的錢卻時沒有變多,但是整個美國的儲蓄率和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卻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本來全球市場對美國財務狀況的解讀是,美國已經進入消費透支的趨勢,但是經過校正後。

美國民眾財務狀況,不僅沒有透支消費,甚至可能還要1年或更久的時間,才會進入透支消費的狀態,原來美國民眾的財務狀況比預期的好(實際上是主管階層的財務狀況比預期的好,中產階級以下根本沒變),但這對證券市場會不會有影響,在美國的有營運的企業,對於公司營運前景和雇員預期會不會有影響,那些打算要進軍美國擴廠,擴大資本投資的跨國企業,看到這個異動後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決策會不會受影響,甚至是像我一樣的交易員,本來預估美國人消費支出超越儲蓄率,金融市場進入大空頭不遠矣的看法,是不是也會跟著修正,然後繼續增加投資意願和資本在企業身上

當美國政府做出這個數據修正後,其實改變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光是修正一個儲蓄率統計數據,美國經濟成長榮景可能又延長了數個季度,甚至改變了很多產業的趨勢,我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統計數據修改和過程差異的影響可能

外國投資這種統計數據也是,就算那是本國企業跑到境外,然後繞道到本國擴大投資,或者用其他方式,左手換右手,這也算是外國投資,統計的一開始,把遊戲規則設計好,剩下的就是按照規則統計量化,當然有時會發現原本的統計有bug,適時做修正,這是很合理的

如果2000~2007年,外國投資有25%是來自於本國資本出境再入境,那是不是應該扣除25%,剩下的才能當作是外國投資,當然不行,你以為那75%資本的決策過程中,沒有受到那25%資本決策的影響嗎?
企業營運的目的是為了商業套利,如果跨國做某項投資或併購,可以產生很大的商機,那不管是外國資本,還是假外國資本,入境投資都算是外國投資阿,他們一進到國內,都會改變整個資本市場氣氛,搞不好本來同產業的海內外競爭者都在觀望,等有競爭對手動作,同行的就跟進,如果那個領頭進入本國投資的企業,剛好是本國投資業者繞道出境再入境,然後外國企業陸續跟進,那為何那個本國投資企業’要被排除再外,如果都要這樣計算,那全國各國的統計是不是又要做出統一的修正,統計上,民間投資也有分很多項目,外國投資就外國投資,境內投資就是境內投資,符合定義就按照各自的定義去統計,不需要畫蛇添足,自定義其他特例

錢進入了資本市場,就像石頭丟到水池裡,可以從外面丟,也可以把石頭從水中垂直丟上去,讓它掉下來,可以定義不同的丟法,統計數據不同,但是只要有丟到水面的過程,漣漪就是產生了,不能說漣漪太小,或者那不是從外面丟進來的石頭,就不算漣漪

About joe 2361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