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成為「製造代工出口」王國的發展未必不可行

台灣新政府一改過去西進中國政策,發表「新南向政策」,主要是強化對東協和印度的整體關係,新政府看好東協和印度未來的經濟成長,不同於過去只有引導台灣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增加投資,還要增添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建立雙方的民間交流、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連結。

然而,不管是西進中國還是南進東南亞的貿易政策,對台灣幫助都相當有限,台灣企業在中國對外開放投資後,主要是利用台灣企業的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水 平都比中國當地業者高出許多,低成本複製在台灣運作的那套制度,可以產生較高水平的營運優勢,擊退中國當地業者的競爭,不過也因為不用太多創新,維持原本 的能力就能打贏當地業者,所以這些台灣企業大多沒有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轉眼十多年過去,中國業者懂得在競爭環境中成長,國際經濟環境也逐漸改變,當地業 者逐漸顛覆原本劣勢,台商在中國的經營成本逐年提高,領先優勢不再,近年來先後「撤退回台」,有些則是前往人口結構較年輕的東南亞市場。

分析其中問題所在,其實台灣商人是利用東南亞廉價勞工、低土地成本、較落後的當地企業經營競爭,才能在東南亞產生優勢,但數年後台灣企業若沒提升競爭力,隨著東南亞當地企業逐漸茁壯,台商「撤退回台」的歷史還會重演,且近年來中國許多企業早已前進東協地區積極布局,所以台灣企業到東南亞除了和當地企業競爭,還得和陸企競爭,在東南亞的競爭壓力,未必會比在中國小。

全球有許多小型經濟體,像荷蘭、以色列、瑞士、新加坡、南韓、瑞典,在全球經濟佔有一席地位,他們都擁有幾項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產業優勢,對他們來說,未 必非得前進開發中國家發展不可,近年來,他們仍積極維持這些優勢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優勢產業的產值,附加價值相當高,長遠來看,投資效益遠勝過像遊牧民族 一樣,不斷尋找開發中國家,等競爭優勢消逝後,又遷徙到另一個開發中國家。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WTO

其實台灣的製造業競爭力在全球屬中上水準,2015年台灣出口產值約2800億美元,出口產值占台灣國內生產總額約25%,2014年台灣出口排名 全球第20名,2015年成長到第17名,香港和新加坡如果扣除複出口部分,還輸給台灣,台灣沒有豐富天然原物料,也沒有煤鐵礦物資源,能源方面更全面仰 賴進口,卻能以小國生產出龐大的出口產品,聯邦快遞(FedEx)在2015年調查發現,台灣中小企業有37%從事出口貿易業務,台灣中小企業每家年平均 出口額超過280萬美元,這是世界第一的成績。

資料來源:http://www.intracen.org/itc/market-info-tools/statistics-export-product-country/

雖然全球近年來貿易環境驟變,台灣製造業出口走得艱辛,不過台灣不需要妄自菲薄,台灣製造業在全球有許多領域仍具備高度競爭力,尤其是許多零件項目,從科 技、醫療器材、汽車零組件、機械到紡織產業,這些都是過去台灣非常擅長的領域,未來數年可預期是網路科技運用在許多人類生活和家庭蓬勃發展的時代,物聯 網、智慧家庭環境、雲端科技都會是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但全球能和台灣抗衡者其實不多,台灣最強大的優勢是,不管有多高科技的產品,只要能量產,台灣都可以把這些產品變得「物超所值,物美價廉」,台灣的強項就是Cost down(編按:降低成本)。

雖然德國和日本等製造業大國擁有高階技術,但對他們來說,即使有技術,考量商業實質條件下,產品量產後未必能達到營運效益,台灣適合跟這些國家合作,對方 技術合作,台灣製造,雖然中國也能把製造業商品Cost down,但整體品質遠不如台灣,全球能把高科技產品做到物美價廉的國家,大概只剩下台灣和南韓,但南韓條件更好,因為南韓三星具備的技術顯然比台灣更豐 富,不過同時擁有技術和低價量產能力,不代表就能在商場上獲勝,如果台灣能和美、歐、日等擁有技術的企業合作,商業效果未必比南韓差。

唯有不斷改良和創新,提升競爭力,才能甩開競爭者,如果趁還有優勢時怠惰,競爭對手是會成長的,一旦優勢沒了,你就會被市場機制淘汰,但讓企業在未來前景 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貿然轉向改良和創新,同時面對商場上的高度競爭,也未必是好事,所以最好的折衷情況是,做研發和創新的同時,可以讓企業繼續做擅長的業 務,像汽車產業的零組件,配合機械和科技產業,台灣很有機會發展出物美價廉的「電動車」,企業們還是做自己擅長的領域,但兼顧研發的部分。

既然台灣製造業最強的是製造代工,全球市場能和台灣抗衡的對手就只有南韓,那不如繼續專攻製造代工產品,但製造業量產後,製造利潤會大幅下降,所以應該走 在業界的前端,在一個產品的量產興衰循環過程中,台灣只打上半場,下半場的供給飽和低利潤競爭,留給其他國家,然後繼續研發和代工製造新的產品,而台灣政 府適合媒介台灣企業和歐美日業者,讓台灣業者可以獲得技術協助,這是政府應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企業和市場機制去運作。

製造代工向來是科技產業重要的環節,但一樣商品隨著量產產能大幅增加後,營運毛利會大幅下降,這無可避免,但這不代表製造代工在未來不可行,台灣過去就有一段時光受惠於製造代工帶來大量的貿易財,但隨時代變遷,台灣製造業對於製造代工可永久做下去的觀念必須改變,在A產品代工出口效益最高時,就居安思危尋找B產品,同時準備製造代工B產品,當A產品進入產能過剩的飽和循環期,伺機轉入代工B產品,等B產品代工出口效益最高時,再尋找C產品,一尾魚只吃魚頭和魚身,魚尾留給別人,趁別人吃魚尾,趕緊去找下一條魚,而不是等吃完魚尾後,跑在別人後面,吃別人留下的魚尾。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62732&p=0

About joe 2354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