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於少子化的處理積極度不足

照顧幼兒有多累人呢?這大概只有實際體會過的父母才知道,如果家中沒有空閒的祖父母協助,那麼父母會更手忙腳亂。雖然現在的出生率低,大多數民眾家中都是兩位以下的孩童,數量遠不如1960年代以前的高出生率,理論上照顧幼兒的成本應該更低才是。沒有養育幼童的人,已經難以體會扶養幼兒的艱辛過程,而對於老 一輩的長輩來說,也大多認為自己年輕時,育兒也沒有那麼困難。似乎孩子少了,也必然就更好養了。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演變,對於現代家庭的父母來說,平均育兒成本其實變得更高了。傳統社會中的大家族制度已經消失,改成小家庭為主 的模式,育兒的「工作」完全由父母承擔,而不是大家族中的成員們分攤。但是現在父母經常是雙薪家庭,爸爸和媽媽都得上班工作,才能負擔家庭的消費支出。

尤其是家庭收入所得位於後60%的家庭,家庭支出佔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比重超過85%,甚至得靠社會補助才能「拮据」地活下去。不管是雙薪還是單薪家庭,只要家中的經濟支柱,平常工作的工時佔據大多數的時間,為了扶養照顧家中新生兒,父母其中一人勢必得「兼職」照顧小孩,甚至是辭職,專職照顧小孩。因為相對於30〜40年前,所有物資和服務的物價支出都變得更高,但工作時薪的成長卻遠跟不上物價,有了小孩之後,家中的消費支出必定 大幅增加,於是父母雙方得同時兼顧撫育幼兒和維持收入,生活壓力相對提高。

而且台灣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1976年,所得排名前20%和後20%的家庭,家中支出相對於可支配所得的比重在 75%~95%之間,代表大部分的家庭還是可以支應家中消費支出。1993年是台灣家庭消費支出對可支配所得比重相對低的時候,不管是消費緊縮還是所得增加,或者兩者都有,至少家家戶戶手上還是有閒錢的。

到了2014年,前20%的家庭,家中支出相對於可支配所得比重是66%,但後20%的家庭已經飆高到106%,得靠社會補助才能達到收支平衡。後20%~40%的家庭也蠻慘的,可支配所得中超過92%都要負擔消費支出,可支配所得是前20~60%的家庭,80%的可支配所得也要拿來消費支出,未來,台灣籌組家庭的經濟壓力還會越來越大(見圖1)。

圖1:平均每戶消費支出對所得比(案戶數五等分位組)

資料來源:行政院

在台灣,政府對於提高出生率的做法主要是以現金補助為主,至於後續的家庭幼兒照顧,政府是不管你的。這其實是半套式的做法,在許多歐洲的已發國家中,生兒育女是國家大事,政府政策的設計,從媽媽產前協助,到產後的幼兒照顧,一直到後續長期的托育服務,讓國民生育的意願逐漸提高。

嬰兒出生後,爸媽就會開始感受到24小時隨傳隨到的待命,隨時都會有任務。不管你身在廁所,還是正在烹飪,不管有多緊急,手邊的 工作都得放下來,照顧家中的新生兒。為了讓家庭有較完善托嬰照顧,一些已開發國家會派社工人員到家中協助,讓剛生產後的媽媽可以較充分的休息,並且學習如 何照顧新生兒。在台灣,新生爸媽得自己找月子中心,取代這些流程,如果是傳統大家族,家中的婆婆媽媽就得身兼月子中心的功能。換句話說,在台灣,生兒育女是國民自己家裡的私事,但在西歐、北歐等國家,生兒育女是國家大事。

台灣企業寧願違法,也不願承擔托育責任

但最難的環節在於幼兒成長到幼稚園以前的托育制度。因為父母必須就業維持家庭收入,小朋友的日間照顧必須要由政府協助,才能大幅 降低幼兒養育的壓力。歐洲已開發國家把公立托嬰機構設置得較為完善,但在台灣,即使政府立法要求25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提供托育協助,台灣大多數企業寧可 違法,也不願負擔這些責任,頂多和托嬰業者合作,提供優惠,人民也不用期待台灣政府會有更完善的作為。

在物價和房價高漲的時代,家庭中爸媽都要上班的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平均薪資扣除通貨膨脹卻停滯20年,如果家中經濟支柱都落在爸爸或媽媽身上,家中的經濟壓力會相當大;如果把小孩交給托育機構,又會發現許多問題。

當你真的有小孩,又要找保母或幼兒園的時候,就會發現台灣幼教產業簡直是慘不忍睹的糟糕。那是一個失控的市場機制,因為許多家庭 有托育的需求,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托育機構收費相對較高,但身在第一線照顧的教保人員,薪資卻相當低,幼教人員流動率高,托育品質參差不齊。私營托育 中心收費比公立更高,但幼教人員的薪資卻更低,保母的收費機制和工時也沒有完善的監督,甚至地方政府的錯誤定價規定,嚴重擾亂了原本的保母收費機制,就算 收費價格高也不等於幼兒照顧有保障。

在已開發國家,托育制度通常由「公立托育」、「營利型私立托育」、「非營利型私立托育」等三大業者來維護托育品質,讓政府主導左 派和開放市場的右派互相調節,制度相對完善,但是台灣政府則是非常消極的態度,不介入也不負責任,應該以公共利益為優先的托育機構,變成收費昂貴,但品質 落差極大的問題產業,政府只想做簡單的補助,缺乏實質的管理,結果變成砸錢卻事倍功半的低效益,短期內也看不到政府的解決決心。

如果是爸爸或媽媽一人專職照顧小孩,政府必須讓家長無後顧之憂,從產假到育嬰假,必須設身處地替家長考量,甚至是有薪假和育兒津 貼,讓職業婦女可以安心生產。實務上,媽媽在哺乳期間,如果要同時分心工作和育兒,最後往往會心力嚴重疲乏,職場專注力也會相對低,這段期間不如讓媽媽請 育嬰假,專心照顧幼兒,讓孩子健健康康地長大。

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針對少子化和家庭親子關係這類的社會福利,因為是相當長期的政策,短期內難以看出政策成效和副作用,不但對社 會不能造成太大衝擊,很實施政策還要考量國家財政負擔,並且盡可能符合市場機制;最難得的是,盡可能以當事人的角度來著手設計整個制度和配套措施,這樣成 效才能事半功倍。但是在台灣,政府的心態經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趕緊把看得到的問題解決,至於副作用就直接忽略,結果產生更多副作用,又得設計更多半套 的政策來彌補,然後衍生更多副作用。不停的無窮迴圈,問題卻越滾越大。

延長課輔時間反而助長加班劣習

典型的例子像是,小學課後輔導只到下午五點,可是許多家長五點還在上班,為了讓家長可以準時接送小孩,所以延長課後輔導時間,讓 家長可以來得及接小孩放學,這就是典型的削足適履。為了延長課後輔導,輔導老師也得延後下班,資方雇主可以要求父母加班到課輔時間結束,所有上班族的工時 沒有縮短,唯一縮短的是陪伴孩子的親子時間,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讓家長在下午五點都能順利下班,家長從早到下午上班八小時,下午五點下班應 該合理化,避免過度加班,而不是讓一大群勞工都在過勞加班,大家的時間損失,早已遠超過加班所產生的生產力,得不償失。

圖2:1950~2025年已開發國家15歲以下人口與15~64歲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聯合國

少子化和高齡化是全球已開發國家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老年福利和幼兒福利都很重要,但以國家長遠的發展來說,幼兒是國家未來的棟 樑,國家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幼兒,因為幼兒在政治上沒有選票,幾乎無影響力,而且是幼兒政策至少是15年以上的長期政策,對於任期有限的政治人物來 說,自己任內根本無法從幼兒福利政策中獲得選票。對社會大眾來說,自己年老時就能享受老年福利,自己未來也會老,但如果不結婚不生育,沒有小孩的「負 擔」,養兒育女是別人家庭的問題,與自己無關,甚至還要提撥更多國家公共支出,自己還是享受不到好處。社會大眾容易忽視少子化的後遺症,事實上少子化將是 台灣21世紀面臨最大的國安問題,只是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讓社會大眾感到威脅,事不關己,己不操心。

但即使如此,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在20世紀末,仍然針對改變國家人口結構,研擬了一系列的政策。已開發國家意識到,改善少子化問題 至少得花15年以上的時間,所以必須盡快實施,已開發國家政府在1990年代的努力,在2010年以後終於有所改善,幼兒人口比重成長開始穩定下來。整體 而言,已開發國家對於婦女生育是當作國家大事來處理,因為那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但台灣從社會到政府,對於少子化問題的態度卻不太在乎,從婦女懷孕後的 生產、就業待遇、未來升遷到整個社會的育兒環境、幼教制度、相關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可見一斑。

要改變台灣的出生率,就得改善整個育兒環境和社會大眾對幼教的態度。這個改善空間其實相當大,就看人民和政府是不是真的願意誠實面對這個危機。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283.htm

About joe 2307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10 Comments

  1. 除了「台灣企業寧願違法,也不願承擔托育責任」之外,勞工本身的態度和意識也要徹底改變。很多適婚或已婚女性,求職時就常遇到不友善的提問,像是有無結婚的打算(婚假的可能),婚後是否有即刻生育的打算(產假/育嬰假的可能)。有些同事還會站在老闆的角度,批評和敵視上述情況的女性,覺得她們拖累公司、同事及浪費成本,或刁難或資遺,覺得不雇用理所當然。

  2. 少子化讓現在或以後的小孩可以繼承到的家族財產就越多,也許一輩子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過生活,但若是世世代代貧窮沒有財產可繼承的就變成永遠不能翻身,除非本身資質夠好夠努力,但也很辛苦。

  3. 企業與政府.都為了自身利益. 捨棄長遠的國家發展. 短目的只求快, 只求好來贏得選票. 巴結財團.
    台灣勞工長期弱勢. 不像國外,不論比我們落後的.或是比我們先進的國家. 工會強勢團結到罷工也是常有的事. 台灣少之又少. 導致這些慣老闆,一手拿政府優惠或補助, 一手壓榨勞工…

  4. 台灣人口兩千三百萬太多了, 密度已是世界前幾位, 不需要永無止境地增加人口下去.
    經濟發展也不需要永無止境地追求成長, 看看日本, 通縮又如何? 日子仍舊過得下去, 日子仍是列強之一.
    另外, 老外常常生完小孩第二第三天就出院了, 他們沒有坐月子的習慣, 一切都自己來, 並沒有什麼都被照顧得好好的, 老外很獨立的.

    • 台灣的問題不在於人口是否太多,而是人口分配不均,沒有適當的國土政策,人口再增加也沒幾年了,日本跟台灣是不同等級的國家,台灣根本無法相比擬

      歐美人確實沒有在坐月子,但真的實際相處過,觀察她們產後的生活變化,自然會明白,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政府,真的做了很多華人政府所沒做到的「照顧」

  5. 機器人是不久的將來取代人力趨勢. 其實現在就算趕著生. 它成長後會面臨與機器人搶飯碗的情況.
    美國WHOLE FOOD公司裁員1500人. 以機器人取代. 甚至有餐廳完全沒有”人”. 只用IPAD選單全面電腦化一個人也沒用到. 未來的世界似乎要跳脫現有的架構另類思考才是.

    • 其實還有很多創新企業也在增加職缺,不用太悲觀拉,像Facebook的崛起,帶動全球許多新興企業,創造了非常多的職缺,和過去的電腦時代一樣,人類科技再進步,工作效率也會提升,人類一樣會再撐過去

    • 機器人取代人力雖然會增加失業,但最終也將進一步讓商品價格低廉化。人類要做的是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務價值,而不是去憂慮或反對造成現況改變的新工業革命。

joe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