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普】台灣永續投資基金規模衝上亞洲第二,到底什麼是 ESG

近年來永續經營概念逐漸受到市場認同,逐漸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投資題材,台灣 ESG 基金排行已是除日本外,亞洲第二大,也是如今的市場熱門。但 ESG 到底為何會受到青睞?具體又是指什麼呢?

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其實不算是新的投資概念,很早業界就開始強調諸如「企業社會責任」(CSR)等標準,但如「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ESG)等類似公益傾向的字眼,通常被認為是與公司獲利及股東價值衝突的,那麼到底為何如今又受到青睞?

▲ 最早在 16 世紀就已經有倫理投資的概念,如今則稱為社會責任投資。(Source:台灣指數公司

聯合國全球契約計畫其實在 2003 年就開始推動有關 ESG 的理念,並為分析師和投資人提供一套符合「責任投資六項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的標準,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來建立可量度和可應用的業績指標。不過這並非固定的規範,依不同行業可做出調整,畢竟工業與金融業所面對的問題就不太可能一樣,但基本上都包括資訊披露、評估評級和投資指引等三個方面,也是當代社會責任投資的基礎。

在台灣,證交所也致力推出公司治理評鑑,甚至還有公司治理指數目前為符合國際發展趨勢。金管會推動「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於 2020 年 1 月 2 日正式公告實施,令企業能更加重視 ESG 和氣候變遷等新興風險。

疫情加速 ESG 熱絡

近幾年來,這個概念其實早就不算冷門,全球根據 ESG 標準管理的資產已突破 60 兆美元,占全球機構管理資產近一半。且儘管早期都以法人投資為主,但零售投資人對此也逐漸開始有了興趣。原本所謂的企業責任被往往認為是額外成本,但現在卻被視為營運決策是否穩健,投資是否具有永續性的指標。

▲ 2020 年遵循聯合國責任投資的資產正快速成長。(Source:聯合國 PRI

分析師開始認為,將 ESG 融入投資決策,有助於產生較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甚至學術研究也的確顯示,若企業真能採取健全的永續標準,將有 9 成能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ESG 更能有 88% 來提高企業營運,股價也將因此而受益。所以如今,ESG 也成為了投資題材,來衡量企業高層對未來策略方向的管理,及品牌價值等不易評估的無形資產。

如今在疫情蔓延的同時,更顯出其成效,據統計,著重 ESG 的指數或基金,在疫情表現優於大盤,更加的抗跌,自去年開始就有明顯資金流入。可以說,ESG 已經算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評估指標,所以如今市面上,所謂的兼顧 ESG 又有高股息等基金產品也開始引起追捧。在央行大寬鬆政策下,ESG 企業債的表現也相當亮眼。但具體來講,ESG 通常還是被歸類為「非會計」資訊,其主要反映未揭露於財務報告但對估值有影響的因素。

所以必須注意的是,這並非統一標準。各家永續評比所採用的可能是不同方法,只是一般都會涵蓋環境、社會、治理或經濟等幾大面向,並根據企業的公開揭露資料或問卷回覆內容來進行各項評量,嚴謹程度其實也不太一致,投資人應多加了解後,再進行投資決策,若溢價太高也必須小心。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TechNews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科技新報,原文出處: 【金融科普】台灣永續投資基金規模衝上亞洲第二,到底什麼是 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