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態擬定最佳工期,未來離岸風場基座有望變成魚類海上休息站

所有開發案都會對環境造成衝擊,而離岸風電場多為大型的開發案,勢必要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方可放行通過,而最近美國科學家就針對東岸研究風場可能對海洋生物、漁業造成的影響,盼能尋找最佳的施工時間,在該研究中,他們也發現離岸風場有機會變成鮭魚、鱸魚等洄游性魚類的海上休息站。

目前已經知離岸風機打樁施工造成的強烈音波與噪音會影響周遭的海洋動物,進而波及水下生態、洄游魚類與漁業,因此為了降低音震動衝擊,施工多採緩啟動或用套筒,同時開發重點也需要考量當地的生態,方可評估適合的施工期,避免魚類與鯨豚作息受施工干擾。

近年美國十分看好離岸風電發展,認為風電龐大電力可支援美國東岸用電,對此,美國馬里蘭大學便著手調查風機工程對於當地大西洋鮭和銀花鱸魚迴游魚類的影響,想研究若在德拉瓦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沿岸 27 到 42 公里處架設風場,會如何影響大西洋鮭和銀花鱸魚攝食/育幼洄游路線。

團隊在當地捕捉並記錄 352 隻大西洋鮭和 315 隻銀花鱸魚,寫下他們的大小、性別與體重再將聲學標籤植入魚的體內,並在馬里蘭州風場裝設 20 個聲音接收器,研究指出,透過進一步了解魚類的遷徙習慣,可以確認夏季時分該地大西洋鮭與銀花鱸魚不會出沒,可以安排風場在夏季時動工、進行噪音較大的工程。

同時他們也發現,離岸風場也會是這些魚兒未來的「休息站」,就像是高速公路沿線的休息站與服務區,這些離岸風場也可以像石油鑽井平台和人造礁石一樣,提供魚兒休憩與躲藏,只是若要論對西北大西洋魚類整體的影響,還是需要收集更多資料才能知曉。

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研究作者 Ellie Rothermel 表示,「透過該研究,團隊更加了解這些在河流產卵、在河口與陸架覓食的季節性洄游魚類,我們也可以藉此追蹤魚群出沒地點,哪裡適合捕撈,但是更詳細、更關鍵的沿岸遷徙路線和時間等資料相對有限,畢竟該研究僅有透過聲學遙測。」

以過去研究來看,國外運轉多年的風機基座附近皆有明顯的聚魚效果,完工後,風機運轉的噪音對魚類沒有什麼影響,根據國際分子多樣性保護組織(MDPI)對北歐的研究,斯堪地納維亞海域的海底基樁已經漸漸變成人造珊瑚礁,吸引大量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鯨豚也會因為魚群而聚集,並自成另一種生態圈。

不過離岸風電最早的開發案是在丹麥,1991 年建造世界第一座離岸風電場域,由於時間不夠長,尚無法研究風電對海洋更長遠的影響,但風場對海洋與鳥類都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影響。

(首圖來源:Flickr/Archangel12 CC BY 2.0) TechNews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科技新報,原文出處: 了解生態擬定最佳工期,未來離岸風場基座有望變成魚類海上休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