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醫療資通訊整合,老調重彈有新意?

資通訊與醫療無疑是台灣兩個優勢產業,但兩者的結合想來美好,實質成果卻不如預期,成大醫院新任院長沈孟儒在一場研討會裡就直言,院內曾有血管攝影設備的面板壞了,翻面一看發現是同樣位於南科的群創生產的,報價不過 6 萬元,但一貼上日系大廠的醫療整機,更換面板價格就幾倍跳升到 45 萬元,背後即使隱含了醫療品牌價值的信任溢價,卻也呈現了台灣兩大優勢產業無法整合的無奈現況。

兩大產業整合  有何先天不足?

台灣資通訊產業全球聞名,醫療評比也位居亞洲第一,兩相整合的成果卻始終沒有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原因為何?來自醫界的高層講得直白,醫界菁英人士的本位主義,甚或是醫生被要求 Follow Guideline(追隨治療準則)的學術傳統、資通訊要求速成與醫療產業動輒 5-10 年的投資思維相悖、健保環境下難有創新醫療的理想試驗場域、過小內需市場難有規格制定的發言權、缺乏整合帶頭的醫療整機品牌等,或許都是台灣醫療與資通訊產業整合的先天困境,但連過去位於醫界頂端的人士都提出警語,當代科技對傳統醫療的衝擊速度與廣度,會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善用者可以乘風破浪、反之也有遭滅頂的可能,如 AI 的潛在威脅,已經讓如病理科、放射科招不到新生,但也更推升了如內科等科別的不可取代性。

三大利基  反倒讓台灣優勢不可取代

當然這個老話題,現在又被重新提起,有其背景因素,最主要是一向扮演政策與產業橋梁的生策會,最新一屆(第六屆)理監事會改選,科技人總計拿下 11 席的席次,僅次於醫院代表成為第二大勢力,其中包含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都入列,林百里還被選為 3 位副會長之一,是過去一下由藥業與醫院勢力兩強鼎立的生策會,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人進駐。

生策會在此時進行最大的改組,當然有其背景因素;過去幾年台灣在新藥研發之路走得坎坷,接連幾個解盲結果都未達標,加上資本市場潛規則疑慮未減,產業需要新的人、新的資金,發展新的產業樣貌;大數據與 AI 的技術演進,也讓全球醫療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契機與挑戰,台灣也有不得不加速改變的壓力。

事實上,像是這幾年利用科技技術,大幅改善成本結構,加速普及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就扮演了一定程度的幕後英雄,只是「成功沒有在我」,因最終整合的品牌多為歐美大廠,台灣在研發生產的重要性,並未被凸顯。

但台灣確實也有其他國家難以取代的優勢,除了全球文明的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具備國際水準的臨床醫生、全世界堪稱涵蓋最廣的大數據健保資料庫等,都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現階段缺的是,如何讓醫界與資通訊產業充分對話,以醫界開出的規格,導入電子業的量產邏輯,爭取時效的將具創新或整合性的產品問世,並在台灣具公信力的醫療院所進行試驗,若成功則有機會複製於其他地區。

可行領域一: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

哪些領域是可以優先考慮、現階段其實也有些許成果的領域?精準醫療是多數產業界點名的首選,且與其說是精準醫療,不如說是將預防與檢測等一併納入內的精準健康,這部分可結合台灣在半導體的技術優勢、健保大數據庫與官方基因體醫學國家計畫累積的成果,目前像是行動基因、奎克生技、體學科技、訊聯、創源、大江、慧智、基米等,都算是已在該領域有所布局者,不過其中又以能夠結合現有商業模式向上提升者,如慧智與大江分別與現有的婦幼醫療與保健食品專業整合,訊聯則利用過去儲存時代累積的優勢,擴大發展在個人化醫療與細胞治療領域,都算有不錯基礎。

可行領域二:長照遠距醫療

另一個整合較早且已有成果的,則為遠距醫療,特別是全球高齡化社會帶來的長照需求,逐年增加,連童子賢在一場演講都說,台灣人口中位數已經來到 42 歲,與日本的 44 歲差距不大,更高於美國,台灣連內需都還沒辦法自給自足,顯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該部分其實技術對台灣廠商來說,早已不是問題,如血壓計、血糖儀、呼吸治療或其他居家醫療設備,加上物聯網的遠距功能,如五鼎、泰博、百略、雃博等,早就已經有產品問世銷售,但重點在於商業模式的整合,也就是解決誰買單(Who Pay)的問題,在健保制度的先天弱勢下,除非給予更大的誘因,不然醫院很難有餘力在做整合的角色;但如果要病患有自覺也願意提高自付來促進自己的健康,恐怕也僅能受限於金字塔中頂端,不過如果可以參考歐洲的發展模式,將保險機構的角色整合入內,像是近年主管機關力推的外溢保單,給予保戶加入預防醫學、促進健康的減費誘因,或許就是雙贏的思考。

可行領域三:智慧醫院

另一個也已經見到不少電子大廠進駐的,則是智慧醫院場域,因全球醫護人力吃緊,已是不可逆的事實,如何透過人力取代,降低因過分負重引發的問題,包括明基集團、鴻海、仁寶、華碩、宏碁等,都有所著墨,並與國內部分醫院開始有示範場域發表,如果建立起成功模式,未來包括硬體設備所需的零組件、工業電腦整機、醫療器材到軟體的運行,都有機會嘉惠台系供應鏈,一旦可以複製於國外,帶起的產值將呈現比較有意義的增長。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MoneyDJ新聞 2019-11-29 11:11:48 記者 蕭燕翔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