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以石油禁運為鑒 關稅恐釀供給衝擊 損害成長

川普先對中國開徵關稅,現在又打算兩邊開戰,對墨西哥也徵稅,引發市場憂慮。華爾街日報以1973年中東石油禁運為鑒,預測可能出現類似1970年代的供給衝擊,並壓抑未來成長。

華爾街日報報導,1970年代美國仰賴中東進口的廉價石油,現在則依賴中國輸入的廉價製品。石油禁運和關稅壁壘都是供給衝擊,突然限制了低廉進口商品的穩定供應。美國消費者需要支付更高價格、會傷害信心和購買力。關稅的短期陣痛消退後,更昂貴的輸入品會促使業者砸錢調整供應鏈和商業模式,壓抑未來幾年的成長。

高盛估計美國已經開徵和準備開徵的中國商品關稅,達到每年2,000億美元,加上即將課徵的墨西哥商品關稅,合計10月底為止將達2,88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4%,與當年石油禁運的「石油稅」差不多。

但是兩者也有不同之處,1973年的石油禁運讓美國陷入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如今情況不同,類似的劇烈低潮不太可能發生。當年高油價的好處,由原油生產國獨享,但是美國開徵關稅的收入,歸於美國財政部,當局能用這些錢減低關稅傷害。

維基百科解釋,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盟國,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一度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原油價格暴漲讓西方已開發國家陷入經濟衰退。

CBS報導,中美大打貿易戰,一些美國企業把工廠從中國移至墨西哥,視為極佳的替代生產基地。不料川普又準備對墨國徵稅,把業者殺到措手不及。生產基地從一國移到另一國,成本所費不貲,而且需要花上數月或數年時間,聘雇工人啟動生產。小型製造商可能難以吸收關稅成本,需要漲價因應。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MoneyDJ 新聞 2019-06-06 11:38:27 記者陳苓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