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壓境翻轉全球石化版圖,台塑的逆襲

剛出爐的兩個數字,近來成為亞洲石化業界熱議的話題,甚至可說是令人膽戰心驚。

第 1 個數字,美國自產的原油與成品油(汽、柴油等)合計,去年 12 月日均淨出口 21 萬桶,創下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有統計歷史、長達 75 年以來首次淨出口紀錄;受惠於美國頁岩油(氣)開採技術提升,美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第 2 個數字,美國頁岩油產量持續提高後,隨即在下游掀起一波少見的美國石化投資熱潮,去年下半年開出 400 萬噸乙烯新產能,替首波投產揭開序幕;這意味著,未來 4 年,總計有 1,300 萬噸新增乙烯產能加入市場。

挪威主權基金先示警  中東地位遭美取代,低油價時代來臨

光是看這兩個數字,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然而,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基金在今年 3 月宣布,將全數出售油氣探採股票。雖然挪威財政部聲明,這是為了降低油價對挪威總體經濟的風險,但是外界解讀,挪威早已不看好油價走勢,替低油價趨勢率先開出第一槍。

油價不會好,接下來是什麼?「以後石化業,會很辛苦呀!」國內石化業龍頭──台塑化董事長陳郎如此示警。

長春集團副總裁陳顯彰更進一步預測,未來 10 年、20 年後,美國可能會取代中東,成為全球石化市場中心,利用低廉價格的頁岩氣生產出來的下游產品如大宗聚乙烯等,更恐造成亞洲石化市場的產業失序和洗牌。

美國在去年底寫下原油與成品油的淨出口紀錄,這不是曇花一現,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美國將在 2021 年成為石油淨出口國,成為影響國際油市的一股新力量,這一切歸功於頁岩油產量大增所致。

▲ OPEC 在油市影響力遭到美國頁岩油削弱。(Source:Flickr/alex.ch CC BY 2.0)

台塑最高顧問李志村表示,現在沙烏地阿拉伯原油日均產量降至 900 萬至 1,000 萬桶,早就不及美國日均產量 1,100 萬桶。從生產力來說,曾經在原油市場呼風喚雨的老大哥沙國,對油價影響力早已大幅消減。

石化業苦日子來了?美國將成輸出大國,衝擊亞洲市場

反觀美國頁岩油影響力還在擴大中,今年 6 月,當地 2 條輸油管將建置完成,從最大頁岩油生產區域二疊紀盆地一路拉到墨西哥灣,輸油能量大增,今年美國原油日均產量將會達到 1,200 萬桶,明年 1,300 萬桶,硬是擠下俄羅斯與沙國,穩坐全球最大產油國寶座。

最重要的是,美國總統川普並不樂見高漲的油價可能會影響經濟發展;「除非有戰爭,否則油價要上 80 美元都很難,也許會碰到 80 邊緣,但是不會站穩。」李志村預期,低油價時代已悄然來臨。

這將會帶來 2 大衝擊:第一,油價低代表著煉油廠成本下降,其附帶產品──輕油價格也會跟著下調;而輕油是石化產業最上頭的原料,當原料成本走跌,塑化原料沒有上漲的道理,可以想見,石化公司營收規模將首當其衝,面臨縮水的窘境。

過去台塑化在 2013 年、2014 年營收高達 9,000 億元,當時市場喊出上看兆元營收目標,未來少了油價的助攻,要達陣的機率將變得微乎其微;所幸,煉油廠的營收規模雖會隨著油價波動,但最重要的獲利關鍵,還是看各家的煉油價差,仍可以各憑本事。

但第二個衝擊,恐怕就比較棘手。陳郎進一步指出,受到美國頁岩油產量大增的帶動下,帶動 3 年前全球石化廠爭相在德州、路易斯安那州大舉投資乙烷裂解廠,自今年起將進入投產高峰期,美國不僅是能源輸出大國,未來也會成為石化產品輸出大國。

陳郎特別點名,聚乙烯(PE)、乙二醇(EG)與聚氯乙烯(PVC)生產廠,恐怕會首當其衝。關鍵就在,美國石化業挾帶著高產能、低成本兩大優勢。去年度下半年,美商雪佛龍與艾克森美孚等大廠,率先開出 400 萬噸乙烯,今年起,信越化學、Indorama 與台塑德州廠等業者,也要新增 400 萬噸乙烯,明年還有石化廠繼續投產;總計未來 4 年,市場將多出 1,300 萬噸乙烯。

龐大產能難去化  亞洲面臨美國及中東倒貨壓力

近千萬噸的乙烯,就會產生近 1,000 噸乙烯衍生物,未來如何去化,壓力難以想像。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組副組長劉致中表示,2004 年至 2010 年中東大舉開出石化產能,剛好碰到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新增需求可以消化中東新產能,但現在中國的需求動能不如以往,再加上美中貿易帶來全球經濟降溫,幾乎沒市場可以完全吃掉美國新產能。

根據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組經理范振誠評估,美國的多餘產能,因為地理距離優勢,會優先銷往歐洲、非洲與南美洲,其次才是亞洲;但是,原本供應非洲與南美洲兩大市場的中東石化業者,受到美國排擠後,則會改銷往亞洲來。換言之,亞洲石化市場勢必會面臨美國與中東同時倒貨的壓力,更將直接衝擊台灣石化產業,「中國是塑化產品消費的最大市場,美國遠洋貨會往中國銷售,壓低整個亞洲行情。」范振誠說。

舉例來說,聚乙烯價格走勢自去年 2 月開始緩步走跌,下半年遇到美中貿易戰打得火熱,中國對美國石化品啟動懲罰性關稅,本來往中國倒貨的美國貨,突然跑到東南亞去,造成聚乙烯價格從每噸 1,200 美元,一下子掉到最低 980 美元。

國內石化廠壓力大增  請出經濟部長協調中油讓利

業內人士透露,行情掉到每噸 980 美元,亞洲廠接單都沒利潤,但是美國遠洋貨卻還有賺頭;甚至有法人預估,在行情好的時候,美國聚乙烯賣到亞洲的利差,每噸仍高達 500 美元。

關鍵在於,用美國頁岩氣進料做成的聚乙烯,保守估計成本每噸約 400~500 美元間,若加計運費 100 美元,最貴頂多 600 美元,相較於亞洲石化廠多數以輕油進料,成本約 900 多至 1,000 美元,等於是在亞洲買 1 噸,在美國可以買 1.5 噸。

面對這波美國石化大軍來襲,台灣石化廠莫不繃緊神經,紛紛展開一連串的因應動作。例如,長春集團正在考慮到美國設廠,聯成化學則選擇貼近消費市場,進口美國半成品再加工,台聚集團則想辦法協調更便宜的原料。

據指出,台聚集團今年初便積極爭取便宜乙烯原料,藉此拉近與美國遠洋貨的價差;但目前台聚的乙烯主要向中油購買,台聚要求中油的乙烯計價公式,必須納入「東南亞乙烯合約價」新參數,由於東南亞乙烯相較於東北亞便宜,此舉等於是叫中油讓利。

一開始中油不願意,與台聚開會不下 4、5 次,每回都是爭執不休,台聚「請出」經濟部長沈榮津協調,中油迫於壓力最後答應。這也顯見廠商面對石化市場波動的巨大壓力,誰都不想因為成本過高而流失競爭力。但調整腳步最快者,莫過於國內石化龍頭台塑集團,在集團總裁王文淵的帶領下,一步步展開對「美軍」的逆襲,第1步,就是直接到原料地設廠。

台塑集團 2 招突圍  擴大美國生產,再搶歐洲市場

台塑集團早就看到美國頁岩氣帶來的潛在威脅,同樣為了確保掌握便宜乙烯,早先一步遠赴當地加碼投資,啟動德州廠第 4 期計畫,新增第 3 套裂解廠年產 120 萬噸乙烯以及下游配套工廠,總投資金額 33 億美元,未來德州廠乙烯每年總產能達到 300 萬噸,投產後將擠下麥寮六輕的 290 萬噸,成為台塑集團規模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

不僅如此,台塑將複製德州經驗,也已經在鄰近的路易斯安那州打造新廠區,2 期計畫乙烯總產能為 240 萬噸,連同下游的聚乙烯、乙二醇與聚丙烯等配套工廠,雖然投資金額從 94 億美元上修至 120 億美元,建造成本墊高卻絲毫未動搖卡位美國的決心,便宜原料的誘因可見很大。

▲ 看好美國低廉原料效益,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決定投資路州案,讓台塑四寶雨露均霑。

台塑集團逆襲的第 2 步,則是分散銷售市場。目前台塑銷售以亞洲為主,考慮到未來亞洲恐怕會被美國頁岩氣攪亂市場秩序,此刻必須盡快找「避風港」減少衝擊,包括把市場擴張至歐洲與中南美洲;台塑內部透露,路州工廠開出後,積極拓銷中南美洲市場,將地利之便優勢發揮出來,也能把銷售版圖做適當調整。

目前台塑在美國創造年營收約兩千億元,占台塑 4 寶個體營收比重約 14%,德州廠 4 期與路州廠投產後,有望突破 2 成,形成中國寧波、美國與雲林麥寮三強鼎立格局,並以這三地為中心,向外擴散銷售市場。

在個別公司方面,法人則看好台塑與台化。今年台塑德州 4 期準備開車,適逢美國頁岩氣下游石化產品大量開出之際,新廠要拚搏稼動率與良率,台塑能否打贏這場石化大戰,堪稱是關鍵年。

兆豐國際證券投資顧問襄理邱盟翔認為,台塑德州廠產品毛利會比在雲林麥寮或是寧波廠來得高,台塑今年度有望認列美國低價原料帶來的利差,多少可以彌補亞洲損失。法人樂觀期待,台塑位於德州的 40 萬噸高密度聚乙烯工廠,最快今年就可以損益兩平,整體美國台塑可以貢獻台塑收益高達 60 億元,成為最賺錢的海外小金雞母。

上瘦下肥格局成形  特化廠毛利有機會提升

4 寶之中,邱盟翔最看好台化。因為這波美國石化產品投資潮中,對於台化旗下產品衝擊最小;以台化的主力產品為苯乙烯(SM)為例,受惠於中國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情況下,為台化最賺錢的石化品,今年中國只有中信國安新增 20 萬噸產能,無法滿足中國 1 年進口 290 萬噸,再加上美國未有新增產能,今年度苯乙烯市況依舊樂觀。

▲ 台塑德州廠新產能將在今年開出,效益如何,值得關注。

整體而言,這波「美軍」來襲,除了上游原料已經展開追逐低價原料的大遷移,下游特用化學品產業反而可以從中得利。南寶樹脂曾提到,上游原料下跌,對提升公司營業毛利會有幫助。顯然,塑化上漲之際,整體供應鏈有望上下齊肥,當原料下跌,下游特化產業議價能力較強,留得住成本下跌帶來的利潤。

如今,美國石化大軍來勢洶洶,不僅牽動著亞洲石化廠利潤重分配,同時,塑化產業鏈可能演變著「瘦了石化廠、肥了特化廠」的上瘦下肥格局。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美軍」壓境翻轉全球石化版圖,台塑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