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E-Bike多夯?台灣未來怎麼走?

電動自行車(E-Bike)近年來在產業間成為關注話題,且台灣出口的E-Bike不管是出貨量、出口額都呈現年增情態。到底E-Bike近年來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呢? 先從最成熟的德國消費者觀察起,再從國際汽機車廠陸續進入市場的趨勢,最後探討身為代工製造大國的台灣,在產業中未來能夠有什麼機會發展,以及發展的方向為何。台灣自行車產業盼搭著電動熱潮,透過垂直整合、異業延展等方式,增加未來成長動能。

德國為最成熟市場,生活習慣是關鍵

德國目前為E-Bike最為成熟的市場,德國去年E-Bike銷量為98萬輛,優於前年72萬輛的成績,年增率達36%,為2015年以來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你可能會好奇,在德國的消費者,到底為何要從傳統自行車換成電動自行車,讓市場銷量逐年成長。

進一步分析去年德國市場的銷售狀況,觀察消費者是將E-Bike拿來做什麼用途,36.5%用於旅行,33%用於城市間通勤,25%用於登山。可以顯見,受到歐洲市場對於戶外運動與旅行的生活風氣盛,因此帶動對於E-Bike的需求。

根據歐洲研究機構認為,E-Bike近期興盛的趨勢下,背後代表4種不同的討論方式,包含生活風格、健康、環保、具彈性等,像是身障者可以採用E-Bike復健、交通運輸站與站之間彈性通勤等等。

汽機車廠商分大餅,哈雷、Uber搶進

從國際大廠近年動作來看,事實上,汽車大廠也陸續進入E-Bike市場,包含哈雷機車(Harley-Davidson)、Volkswagen等也都渴求這塊大餅。而3月哈雷也宣布買下製造兒童電動越野自行車公司StaCyc,就是希冀傳統機車銷售成長逐步趨緩下,能夠抓住電動的熱潮,發展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等等。

而共享經濟的代表Uber也在去年收購共享電動自行車廠商Jump,目前在美國、歐洲等都已經看得到,就是看好電動自行車在城市間,做為大眾運輸工具的價值,特別是在交通壅塞、環保等議題之下,讓許多汽車廠商也相繼進入這塊市場。

對此,也讓外界質疑,汽機車廠商的加入,是否會讓原有自行車產業供應鏈有所變化,事實上,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影響,代表這塊市場的發展方向沒有錯,因此有更多廠商想要加入。

另外也有人認為,汽車廠商近年來著力發展像是ADAS等安全系統與設備,對於自行車來說,或許也是加入電子化設計能量的契機,像是在車體上放置多項電子化設計,像是防盜、主動安全系統等,甚至是台與台之間的物聯網連動概念,都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未來設計與台灣產業發展方向一: 電子化

回到台灣,台灣自行車產業居製造與產品研發的產業位置,也都有部分產品E-Bike銷往歐洲,像是美利達(9914)目前E-Bike營收佔比約25%、巨大(9921)約15%,持續提高產能,E-Bike也將是未來幾年的發展動能,就台灣來說,要如何更貼近產業動向,也將是業者持續思考的方向。

台灣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指出,未來變速車與E-Bike將各自朝向不同方向發展,當中需要考量代步或者運動休閒的目的。當中從交通代步與E-Bike之間來看,續航力、蓄電便利性、個性化需求與物聯網功能等,都是未來所發展的方向。

公會認為,未來E-Bike設計端將朝三方面發展,包含新材質、新製程、新功能等,甚至是新的消費族群,都是討論焦點。未來車體當中將結合體感偵測、物聯網、導航、安全防護等,透過車體、配件、服飾等,將人與自行車能夠更緊密的串聯。對於台灣自行車業者來說,台灣同樣具有半導體技術,對於未來發展車體中結合電子化設計,也將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未來要如何將雙方能量整合,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未來設計與台灣產業發展方向二: 電池續航力與置放位置

常常有人挑戰E-Bike的價值,根據德國4C Consumer Insight指出,在歐洲僅有13%的人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用E-Bike,主要是因為有作弊、沒有運動到的意義,因此在發展趨勢上,自行車設計者會將大電池從車架外,放置於車架內。

目前巨大、達方(8163)等台灣廠商,已將部分車種將電池置於車架內,而美利達說明,新車種會逐漸符合這個趨勢設計,但若要放置於車架內,就必須要考量其他零組件的設計配合,包含避震器、重力位置等,都是需要克服的關鍵。

另外,業內人士也認為,若要提升E-Bike的滲透率,電池續航力、蓄電便利性也將是關鍵,目前充電時間約在3~4小時,蓄航100~200公里等,部分玩家認為,重點是要有更多的充電站,或者再提升續航力,或許才能將滲透率往上拉。

供應鏈盼重直與橫向整合

至於從台灣產業發展策略來說,公會認為,從同產業直線深化、異業橫向延展兩個面向來看,從跨區域製造移動與供應鏈串聯,到結合IT與電能發展技術,都是自行車產業未來的發展策略。

就較短期的產業發展討論來說,去年台灣供應鏈受到貿易戰影響下,巨大部分訂單已經轉往台灣生產,也預計將在匈牙利等地佈局,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長期以來有人工成本上漲的推因,因此尋求各地供應鏈移轉或串連都是中長期所發展的方向之一,事實上,轉移之後,要如何結合當地企業或供應鏈的支持,或許中長期對台灣廠商來說,思考當地企業的併購或結盟都是一個新的方向。

近年來,整體自行車產業儘管有E-Bike的助力,但整體市場仍受到中國共享單車、貿易戰影響,2018年台灣出口量仍呈現微幅下滑態勢,未來台灣自行車產業能否繼續乘著電動熱、增加動能,結合異業、上下游整合等,以電推動未來成長動能。

(首圖為STACYC Stability Cycle,取自官方網站)MoneyDJ 新聞 2019-04-03 11:48:20 記者趙慶翔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