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場協議中日元的啟示:可怕的不是貿易戰,而是不斷升值的人民幣

 

a916e69e-a3da-4086-97ce-da5541020ce7.jpg

現在媒體最大的熱點就是,現在人民幣,中美貿易戰是否會讓國內經濟走入第二個類似廣場協議的窘境,而在分析這樣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日本當年廣場協議的歷史環境,而筆者以為現在的局面和當初日本強盛時代,有著許多驚人的共性。

首先1985年的日本和現在的國內都有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同樣都是美債的最大持有人。同樣都是由於貿易戰,301而被敲打,同時兩者都在謀求去美元化,謀求通過廣結善緣(瘋狂開啟土豪老板模式借錢給其他國家)的形式以讓更多國家持有人民幣並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工具以及支付手段。同樣的,日本和國內都處在長期高速經濟增長後的去杠杆階段。

筆者認為,要了解貿易戰的pro and con 兩面,不是簡單韜光養晦,簡單算算相互之間多加了多少稅就可以得出結論的,同樣的,去探討到底是鹿死誰手,誰比誰牛,也是頭腦簡單,民族情懷上腦的表現。要深入了解貿易戰,近期人民幣的暴漲和美元的暴跌(類似1985年的廣場協議。)

筆者認為復盤廣場協議,以及日本經濟的走向,可以在一定層度上,給予讀者一種新的角度去認識美國貿易戰以及美元貶值預期下,對國內經濟走勢的衝擊。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廣場協議的簽訂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經融財政的部門)的強力推動。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貿易戰真實的目的是政治的,而不是經濟上具體造成了多少損害,簡單從順差,逆差(老美賺的多還是我強國賺得多)只是算了一筆非常粗淺的帳。要理解貿易戰,同時要理解美元流動,要了解301 sanction也要了解國際政治,經濟背景,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深度剖析今日美中的貿易戰,人民幣國際化,301制裁,因為這三個話題,是彼此緊密聯繫的。

幾個大背景:

1. 雷根政府為了遏止卡特總統遺留下來的高通膨問題,同時政府面臨極大的刺字擴大危機,因此雷根政府決定通過貶值美元以修復長期美國的“貿易逆差”,肯尼迪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也算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這和歐巴馬政府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地方,歐巴馬為了拯救08年的經濟,不斷地束縛著大型金融機構,同時通過低利率,QE刺激經濟,提高通膨率。(通膨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通膨率維持在2%是央行一致性的目標。)川普通過激進的deregulation,給金融機構減少束縛的腳手銬,現在華爾街的收入水平又開始蹭蹭蹭地往上走了。

在這個利率正常化的階段,川普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創造新的收入和就業崗位最快最見效的方法,無疑是重複廣場協議時的舉措,一舉貶值。表面上日本的大企業獲利良多,持有的日元資產價值不斷地提高,然而最終會反過來遏止國內的出口貿易。而日元的不斷升值給了國內的房地產泡沫最後一擊,而最終經濟危機爆發,日本走入經濟停滯的20年。

如上圖所示,此為日本家庭所持有的不動產資產,日本從1985開始隨著日元升值,房地產資產價格不斷飆漲,釀成悲劇,最終透支了金融系統裏的流動性。

2. 日元國際化和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的國際化並不是說該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就算國際化了。同樣的,今天不是說你能夠在境外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人民幣就國際化了。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貨幣幾乎全都是硬通貨,但真正實現國際化的只有美元。我們在討論一國貨幣國際化時首先指的是該貨幣作為國際貿易的計價單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中大部分以美元計價,歐元和日元只是對其補充。

其次,貨幣國際化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該貨幣作為儲蓄貨幣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外國人願不願意持有該貨幣計價的金融資產。

貿易戰鹿死誰手,從戰略角度說,其實”然並卵” (註:『然而沒有什麼用』的縮略詞)。真正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會不會捅破國內的房地產泡沫。再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否會功虧一簣,最終輸掉整場金融戰。換句話說,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取決於金融資本是否自由流動,金融系統是否足夠透明,老外願意持有你的人民幣來計算自身的資產。(說人話就是,如果你的經濟是個黑箱子,規則又不友好又不透明又不公平,人家老外看都看不懂你的經濟葫蘆裏賣的啥藥,那憑啥人家老外要持有你人民幣作為計價資產?

日本隨著經濟發展,貿易順差擴大,謀求日元升值以及國際化以增加海外投資機會以及話語權。日本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之後,國內情緒高漲,政府與民眾都希望日本經濟與美國脫鉤,走向國際化,甚至趕超美國。而日本也將希望寄托在了日元的國際化進程上。歷史規律是,但凡走強的經濟體,翅膀硬了,都是想掙脫石油美元的枷鎖。

雖然日本經濟沒能和美國脫鉤,也沒有趕超美國,但是日元卻取得了暫時的成功。1980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隻占4.4%的比例,而到1987年和1990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7.5%和9.1%,和歐元的增長速度相比,要比歐元成功得多。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日本國內因為經濟泡沫破滅而大傷元氣,國際上的大舉擴張也屢屢受挫,受此影響,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迅速下滑。

3. 金融危機大背景,低利率,後發者優勢:

和2008年金融危機大背景相似的是,日元國際化的第二波是在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嚐試將日元在亞洲區域內推行國際化,泡沫經濟破滅後的低利率為此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細思極恐啊,中日有多少背景條件是類似的)。

這一波的地區日元國際化,主要依靠的是日本對周邊地區的貸款。以泰國為例,在泰國民間對外債務中,日元的比例從1991年的5.1%上升到了1996年的9.2%;在泰國的公共部門債務中,1991年日元的比例達到48.2%。但是,由於升值的日元最終戳破了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直接引爆了金融系統裏本來有的高杠杆。最終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

而同樣的,我們也要警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是否會戳破中國房地產已有的泡沫以及觸發中國金融系統的高杠杆,是今明兩年必須重點關注的風險因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的金融機構從東南亞國家大撤退,這一輪的日元地區國際化也以失敗告終(換句人話說,你就算是往外發錢,慷慨借錢給其他國家,經濟不行,支撐不起也是然並卵)。日元從此光輝不再,在貿易結算中,大部分國家都使用美元和本幣,就連歐元也占不到一席之地,日元就更不被看重。同時,日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到1999年下降到4.9%,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到2007年則進一步下降到了1.9%。日元只有在外匯市場交易中比例還稍微高一點,在傳統外匯市場上,日元佔到20%左右(2004年,總計為200%),在外匯衍生品市場上,占22.9%(2007年,總計為200%),日元能夠在外匯市場及衍生品交易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日本的低利率和高外匯淨資產有直接關係。

4:貿易戰事實上激化了現有的美國逆差,國內順差的矛盾:

事實上現有的矛盾對於川普來說,更是政治籌碼。表明態度。

301這種政策條款工具更多是給予了川普更多的主動權,其成效不在於能夠限制多少國內的經濟發展,相反是開啟更多談判,更多對話的理由以及美元貶值的借口。

在筆者看來,貿易戰沒有什麼值得恐懼的,值得恐懼的是不斷升值的人民幣,是否會戳破更大的泡沫,我們是否會重蹈日本的錯誤。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一般而言,“301條款”是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採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它最早見於《1962年貿易擴展法》,後經《1974年貿易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4年貿易與關稅法》,尤其是《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修改而成。

5:高速增長後的去杠杆宏觀經濟環境或因人民幣升值而釋放風險,戳破經濟泡沫。

簡單來解釋杠杆這東西,其實就是管別人借的錢。

你用100塊錢買下了宇宙行,這100塊裏,你自己動用的只有1塊錢,其他99塊錢是管別人借的,這叫做杠杆。

而去杠杆是啥,就是你過去和其他人借了99塊錢,是時候還錢了。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低利率鼓勵借貸,鼓勵借貸融資創造擴張利潤。在這個階段裏,錢好賺,所以每個人的盈利能力很強,償還能力也很高,多借多還。

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盈利能力減弱,錢不好賺了,錢還借著呢,償還能力減弱,錢呢就越來越換不上,欠的爛賬越來越多。

我們的經濟正處於釋放金融風險,管束金融風險,嚐試管束市場,而不是讓市場放手來幹的經濟周期。僵屍企業,央企行政浪費,效率低下,房地產金融行業杠杆泡沫巨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北上廣深和其他省市做比較),我們有巨大的壞賬以及爛賬需要清理。在這個過程中,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是一個最基本的大前提。引入調節房地產泡沫的工具——房地產稅,也是作為去杠杆(還錢)的工具存在的。

從以上5點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貿易戰不單純,要全面的看待貿易戰的效應,需要梳理不同的經濟變量,得出更為客觀深刻的結論,最重要的,是要看到風險而不是僅僅看到強國夢和廉價敏感的尊嚴。

本為來自灰岩金融科技,作者Dorian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