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做投資,2 年賺逾 3 千萬生財術

最近,各大學理財投資術,成為各校間熱門話題。

2 月底起,監察院接連在北、中、南舉辦「大專校院校務基金座談計畫」,國立大學代表紛紛出席,報告其校務基金使用狀況、投資效益與困難等。

一切緣於監察院在去年盤點 52 所國立大學的校務基金時,發現近 3 年超過 7 成學校的預算執行未達收支平衡,這代表學校的整體資金運用有待進步。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經營及發展科科長曾新元解釋,過往國立大學的經費來源為政府編列預算,但隨著高教擴張,為解決財政壓力,18 年前政府公布實施校務基金制度,基金來源除部分政府補助外,還包含捐贈、推廣教育、建教合作與投資收益等自籌收入。

但監察院卻發現,仍有半數學校的自籌收入未達總收入的 2 成。此外,大家更將校務基金的結餘放在銀行定存,從事投資的學校預估不到 10 間。財政吃緊,大學管理者多了一項新挑戰:靠投資賺錢。

財務金融系主任操刀
定調保守,停利不停損

2014 年底才開始投資之路的清華大學,成為各校關注的後起之秀。

清大目前拿逾 2 億元操盤「清華永續基金」,以進場時間計算其累計收益和投注金額,平均每年投報率達 6.6%,成績超越大盤,2 年 4 個月總計賺進 3,300 萬元,清大更將每年投資狀況在網路上公開。

清大背後操盤手,是清大計量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林哲群。清大任教 16 年,他開設的財務管理課程,是台灣首門磨課師在兩岸選修累計突破 15 萬人的財經課。個人投資經歷 11 年的他坦言,這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不是追求高報酬,而是要走穩定和永續收益。」為消除眾人疑慮,他利用計量財務金融的專長訂定出資產配置,找出最安全的 80 檔股票:40% 分配在台灣五十指數,30% 則是鎖定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僅有 30% 為自由操作,並透過自訂原則篩選個股。

走保守投資路線,找出基本面穩定的企業,過程中他掌握「停利不停損」原則,即便績效虧損也選擇持續布局,攤低成本,當市場回升,獲利達 10% 以上,他就依照市場狀況陸續贖回。

市場低迷反逢低布局
鎖定股利,掌握穩定現金流

他認為,學校不宜採取錢滾錢的冒險投資法,而是掌握住穩定的現金流量,他解釋,台灣五十指數和 ETF 雖然市場連動性高,但即便市場低迷,表現也較一般個股穩定,因此光靠這兩檔,去年就帶來逾 500 萬元配息。

面對市場狂跌,如前年 8 月和去年 1 月,適逢兩次人民幣重貶,市場跟著跌,長達半年時間,清大帳面虧損達 2 千萬元。他反向繼續買,直到去年底大盤回升,靠一檔谷底起漲 30% 的金融股,讓他一次賺進 700 萬元。這套投資法,現在開始吸引清大各系所將結餘款投入使用,該基金建立 2.5% 的承諾收益,8 成給系所、2 成給學校。

「要有專業,也要有膽識。」「當大家看到帳面赤字,怎麼避免雜音?」曾為此苦惱的林哲群,選擇透明溝通,解除疑慮。

各大學正開始努力學生財術,長期研究校務基金的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張玉山分析,投資具風險,就操作來看,向政府爭取預算經費或捐贈募資更為單純,在缺乏誘因下,政府想鼓勵各校玩投資,未來還充滿挑戰。

(作者:李雅筑;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 原文出處: 清大做投資,2 年賺逾 3 千萬生財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