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全面壓境,台灣半導體大老們卻看見新生契機

PA2105672(新聞來源:TechNEWS) 作者

近一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歐美大廠併購案紛起、中國發展積體電路來勢洶洶,大者恆大的趨勢在慢慢確立,以專業分工見長的台灣,壓力不可謂小,但這並不表示台灣半導體一定會走向死胡同,為期兩天的兩岸半導體高峰論壇,從台灣產業大老們的一番話,台灣或許走得出一條不一樣的康莊大道。


20 日力晶與合肥合資 12 吋晶圓廠舉行動土,並於此兩天策畫了兩岸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活動,兩岸 400 多名產業界相關人士雲集,除了合肥董事長陳瑞隆、執行長暨創辦人黃崇仁,包含台灣半導體產業學會理事長暨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立錡董事長邰中和、奕力董事長黃啟模、群聯董事長潘建成、聯詠副總陳建興等台灣產業重量級人物也成了此次活動的座上賓。

對於台灣半導體的現況,大老們並不悲觀,反而認為,現在就是翻轉的契機!

當規格繞著歐美大廠跑

1990 年代,日本半導體撐起一片天,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有六大都來自日本,到了 2015 年,據調研機構 IC insight 預估,將僅剩 NAND Flash 廠商東芝一家。立錡董事長邰中和認為,日本輸掉了數位 IC 一役,轉由美國稱雄,台灣很早即將這些知識導入教育,再搭上英特爾與微軟(Wintel)列車,台灣 IT 產業從 PC 起步迅速成長壯大。

semitop10

但邰董與奕力董事長黃啟模皆認為,以往我們只能跟在歐美大廠訂定的規格後面跑,即便再努力,快則一年、慢則兩三年追上,台廠在後面其實追得辛苦。在記憶體產業,情況沒有不同,愛普科技總經理顧峻也稱:「規則美國人早就制定好」。

黃啟模透露,就是不想一直在這樣的遊戲規則循環,2004 年才決定創奕力做驅動與觸控 IC,因為在顯示螢幕,規則由市場、客戶定義。

物聯網翻轉了舊規則

智慧家居、物聯網同樣翻轉了規則,除了技術,消費者的需求成了致勝關鍵。

隨著科技持續發展,家電產品的演進從基本功能走向智慧家居,洗衣機加入 3D 視覺模組多了檢測功能;居家環境有了紅外線感測控溫;各式家電加入 WiFi 進行智慧聯網可遠端遙控,傳統由鋼鐵組成的家電,未來晶片將成為重點。

黃啟模表示,以前半導體不好做的家電、汽車與醫療電子未來慢慢都變得可以做。

物聯網的趨勢同樣帶給台灣記憶體廠商機會,以往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大 DRAM 廠商,憑藉著龐大的資本,投入產品容量與效能的競逐把持著市場,但在物聯網時代,相關裝置與智慧家居並不一定需要大容量或高效能,反較重視功耗的降低以求省電。

鑑於此,不若三大廠需透過大容量產品填滿產能,小廠有更多的空間創新,透過掌握系統設備商的需求,制定 MCU 的規格,經由最佳化廠商可謀求更好的利潤。愛普科技總經理顧峻認為,記憶體的創新還有很大的空間, 台灣不該只拚 Cost Down,如此一來將很難再投入創新。

差異化成就半導體的無限可能

邰中和指出,電子與軟體是所有科技產業中「企業性」最高的,若能做到差異化,半導體產業還有無限可能。如何差異化邰董認為,重點在於 domain know-how 專業領域知識的整合,找到新的技術平台就有新的機會,這對產業鏈密度、成熟度高的台灣來說,是個轉機,但重點在於如何合作跨出舊有的思維,找尋新機會。

有些人認為,與亟欲發展自產晶片、且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合作是一條路,登陸的台灣半導體企業如聯電與力晶只是其二,NAND Flash 控制 IC 廠群聯也在今年 5 月底間接投資成立「合肥兆芯電子」,合肥兆芯總經理王智麟表示,在合肥建立據點的目的,就是期望讓人才技術在地化,王智麟認為,兩岸在文化、民情上還是大不同,當在地化讓對的人做對接,才能真正了解客戶與市場需求。

西進與否是選擇之一,端看企業如何取捨。重點在於半導體產業大者恆大之下,台灣在震驚與哀嘆的同時,或許可以好好思考,如何運用所擁有的技術優勢與靈活彈性重新調整腳步,也許等在台灣前方的並非黑暗,而是一片光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