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成長在2011年以後,每況愈下,貿易活絡度下降,連帶影響全球製造業的勢力消長。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透過比對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匯率、製造業工資等四大項目,衡量全球多國的製造業競爭力相對高低,主要呈現2004至2014年之間的趨勢演變。
2004年以來,被譽為經濟快速成長的金磚四國中的巴西、中國、俄羅斯,在這次統計結果裡,卻顯示製造業競爭力快速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以後,下降的更為明顯。
最受各界注目的中國,受衝擊的主因在於勞工薪資成本快速成長,匯率升值也較多。然而,匯率有漲有跌,中國央行如果要進行趨勢調控,仍然有扭轉情勢的機會。對中國而言,傷害最大的恐怕是人口結構,歷經40年的一胎化政策洗禮後,中國勞動力比例巔峰已過,50歲左右的人數比重最多,但是青年人口太少,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未來還會持續下滑。
此外,雖然中國耕耘十多年的製造業供應鏈還能支撐出口貿易一段時間,但是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人與外國企業撤離,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即使讓人民幣轉為貶值,外國企業恐怕也難恢復過去巔峰的投資熱潮。
但更糟的或許不是中國。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其製造業競爭力下滑情況比中國還嚴重,除了人口結構比中國更快進入勞動力比重負成長,俄羅斯產業結構高比重傾向能源業和原物料產業,在國際油價因美國頁岩油崛起而維持相對低價,全球傳統能源業面臨長期負面影響之際,俄羅斯的受害將更為深遠。
2004年至2014年期間,製造業競爭力下滑較為嚴重的除了上述的中國和俄羅斯,還包括巴西、捷克跟波蘭,其中又以巴西的狀況最為不樂觀。相較於歐債危機後捷克與波蘭喪失人口紅利,巴西擁有大量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力,但其製造業營運成本卻高到接近德國、法國、瑞士(如下圖),浪費了自己蘊藏的人口紅利優勢,相當可惜。此外,加上巴西的匯率市場波動大,政府管理效率低,製造業競爭力相當不理想。
在BCG的調查中,印度、印尼、荷蘭、英國等國維持其近十年來的競爭力水平,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但也沒有失去自己原有的製造業競爭力。被BCG評估為競爭力提升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和墨西哥,主要因素當然是受到美國能源業技術革命的帶動,大幅壓低了北美製造業的成本。雖然頁岩氣技術讓國際油價暴跌,導致許多能源業在2016年不得不暫停許多重大投資,重傷美國能源業的營運擴張,讓美國能源業進入汰弱留強的洗牌局勢,但是對於美國整體製造業來說,對是長遠的受惠,光是天然氣和低油價就讓美國製造業的營運成本降低不少
而且,近年來美國的倉儲管理和庫存調節大幅優化,生產效率明顯提升,讓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強勢回歸,這符合美國總統歐巴馬屢次在國情咨文所強調的——扭轉美國長達十年的製造業工作職缺的流失,把海外製造業帶回美國。
若綜觀全球製造業營運成本,其實台灣(97)和中國(96)相比,已相當接近,而美國(100)製造業營運成本也沒有那麼高,甚至降到和俄羅斯(99)、南韓(102)與波蘭(101)的水平,但考量到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該國製造業的優勢顯然更勝一籌。
至於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製造業,由於勞工成本依然相當高,所以仍維持過去一貫的高營運成本。高營運成本因此讓歐洲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無法與亞洲和美洲地區相抗衡,就像我們鮮少看到「歐洲製造」(made in Europe)的商品,在消費者仍以商品價格作為消費的主要考量之下,來自歐洲的製造業商品比重仍會相對低,製造業的競爭力亦然。
即便歐洲擁有勞工成本相對低的東歐製造業,但和許多歐洲以外的新興市場相比,歐洲整體的製造業競爭力還是不夠高,高勞工成本仍是整個區域最大的瓶頸。除非是來自德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的高附加價值產品,才有辦法在高勞工成本的情況下,依然暢銷全球。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經過十年的勢力消長,許多局勢已有所改變,例如,曾有享有金磚四國之名的巴西,成為新興市場中,製造業競爭力最差的國家;而老牌的英國工業國儘管民生生活成本不便宜,卻是西歐國家中競爭力最高的;對美國來說,近年自身競爭力明顯提高,已和中國沒有太大的差距,考量墨西哥更近的地理位置,或許更適合美國製造業前去設廠,而不是跨海遠赴位於太平洋彼岸的中國。
回顧近年全球各國製造業競爭力的相對消長,主軸仍然是高附加價值與壓低成本,隨著全球高消費力的國家一個個進入高齡化社會,未來製造業會更將會更強調在地生產,或者小區域貿易,追求小體積高品質,甚至加載越來越多的服務附加價值。
這樣的經濟趨勢演變,也將逐漸對地緣政治產生微妙的影響力。從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到歐洲,大家對製造業競爭力越來越在乎,競爭目標已經不只著重在產品品質上,包含商品設計背後的專利到國家貨幣匯率,每項都是攻防戰。未來十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肯定還會再度大洗牌。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91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