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的觀光遊客,很可能會減少到台灣的觀光次數,過去受惠於中國遊客消費潮的相關產業,從旅行社、遊覽車公司、禮品公司、飯店業者,到石斑魚與虱目魚業者,許多相關業者透過媒體呼喊,希冀政府的救援,事實上,這是一種另類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當這個國家過度依賴某項資源時,如果這些資源突然消逝,或者環境有所改變,那麼這個國家很可能得面臨一番陣痛期,能夠避免陷入這種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時時刻刻維持自己的競爭力,保有能面對環境驟變的生存能力,企業和產業也是如此,當台灣觀光業者只是依賴大量中國遊客一時的消費潮,重量不重質,只要中國經濟下滑而來台灣的遊客減少,或者中國政府政策改變而減少來台灣的遊客,這些觀光業者短時間內都會難以適應。

 

其實台灣不只是觀光業有這樣的經驗,近年來常被詬病的代工製造業也是如此,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因為人口結構發展穩定,戰後許多建設百廢待舉,政府和企業積極重建,民間消費能力逐漸興起,刺激經濟大躍進,但是勞工薪資也跟著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漲。於是歐美的第一、第二級產業轉型、或漸漸將產業外移,利用亞洲廉價的勞動力,經營海外企業;國內則是轉型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如金融、零售、保險、批發、設計、貿易等,大量吸收亞洲製造業來生產商品,逐漸形成龐大的內需市場。

 

因為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內需消費市場非常龐大,像是台灣、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長期以來,透過「代工出口到歐美已開發國家」為國家產業主主軸,結果這些亞洲國家的出口業產量,慢慢地養成非常龐大的規模,大到即便國家的所有內需都消費,也無法消耗自己的全部產能,不出口消耗庫存的話,只能浪費產能;另外,因為幫歐美已開發國家代工的獲利方式較簡單,長期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只要維持出口產能就能有豐富的收益;加上沒有立即進行產業升級的需要,企業因為安定而無憂患意識,反而逐漸缺乏足夠的競爭力。綜合以上三點,所以這些亞洲國家並不急著擴大內需市場的規模,政府也就沒有迫切地改善產業型態,在歐美景氣仍然繁榮時,亞洲製造出口國並不會有太大的危機意識。

 

2000年時,網路泡沫的出現,讓歐美已開發國家更傾向發展房地產業,尤其是歐洲服務業某些產業,隨金融炒作的發展讓第一、第二級產業更萎縮;緊接著出現房地產泡沫危機,即次級房貸造成的經濟風暴,消費能力大幅緊縮,直接讓第三級產業工作大幅減少。此時,已開發國家國內原本從事第三級產業的勞動力,打算重新回頭做第一、第二級產業,但因為第一、第二級產業在過去景氣繁榮時大量外移,大部分的產業資金鏈已去槓桿化;甚至相關的周邊生產鏈,完全外移到開發中國家,國內失去第一、第二級產業的工作,產業結構全然不符合當下國內的經濟局勢,加上人口結構不利於年輕勞動階級,直接造成大量勞動階層失業。

 

美國和歐洲的消費經濟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美國的消費市場能力一旦萎縮,全球沒有其他國家能夠代替美國,許多商品無法被消耗,生產供過於求,通貨就會物價下跌,時間一久,生產端就會面臨倒閉的困境,消費和資金無法產生流動性,全球經濟就會出現問題,就像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那樣,直到美國又恢復消費能力為止,不過2011年歐債危機過後,歐洲的消費力受到衝擊,2015年中國經濟成長力逐漸下滑後,全球的消費力成長再度受到負面衝擊,亞洲製造出口國往日那種靠出口經濟安穩過活的日子,未來難以復見。

 

受到影響的甚至不只是製造出口業,即使是沒有製造出「實體商品」的金融業,未來也會受到嚴重衝擊,近年來,美國越來越多銀行推出協助顧客使用網路數位銀行的服務,越來越多銀行業務開放到網路運作,銀行業者則是釋放行員的人力成本,從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銀行(Citi bank)、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到許多中小銀行都加快速度把服務改為數位化,裁撤分行或小型化分行據點,電子貨幣、網路銀行、網上支付、網路證券及網路保險等業務,都可以讓客戶隨時隨地自行設定,這是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

 

可是台灣金融業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國家保護的產業,銀行員甚至被戲稱為「鐵飯碗」,但是來自跨領域網路業者,在歐美國家已經逐漸打趴傳統金融業者,在台灣,如果不是銀行業者聯合和金管會阻擋變革,很多銀行恐怕早就已經在裁員了,2015年金管會主管甚至說,如果鬆綁法規,台灣進入純網路銀行時代,將會造成許多銀行員失業,政府為了讓傳統金融業者苦撐下去,不惜用法規阻止新變革的到來,但是金融業者如果再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終究會被市場機制淘汰。

傳統媒體也是遭遇大變革的時代,許多電視台業者的各大節目,收視率都比以往來的更差,即使傳統媒體跟進使用Youtube或Facebook等等媒體平台,媒體傳播和營運效率卻比以往來的更差,追根究底,在網路社群時代,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移動裝置的普及化,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速度早已遠遠落後給社群平台,新聞業者甚至得到Youtube或Facebook找新聞,只要有攝影器材或寫作能力,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媒體,傳統新聞業者的功能逐漸被架空了,電視業者受到的負面打擊還較小,報章雜誌則是衰退明顯,即使透過線上化方式轉型,也無法獲得以往的高報酬營運利潤,傳統媒體最光榮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沒有靠著轉型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新聞業者哪一天連播報自己被淘汰的新聞,這種機會都沒有。

2000〜2012年,台灣全面對中國貿易全面擴大,許多企業前往中國投資,起初,台灣企業的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水平都比中國當地高出許多,於是這些企業在中國具備營運優勢,只要把台灣運作的那套制度搬到中國,就可以低成本完全複製運作,不過也因為不用太多創新,維持原本的能力就能打贏當地業者,所以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沒有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不管是中國政府改變政策,還是國際經濟環境改變了,當地業者逐漸的顛覆原本的劣勢,台灣商人在中國的經營成本逐年提高,領先優勢不在,近年來先後「撤退回台灣」,有些則是前往人口結構較年輕的東南亞市場,台灣新的領導人甚至提出「新南進政策」,打算全力發展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貿易與投資合作關係,南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發展,但仔細思考整個計畫的發展前景,其實這只是改方向的「西進中國計畫」,把2000年的中國,切換成2016年的東南亞,依然是趁著東南亞當地企業的廉價勞工、低土地成本、較落後的企業經營競爭,透過這些優勢到東南經營,但是可以預期,經過一段長時間後,如果台灣企業依然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等待東南亞當地企業逐漸茁壯後,台商從東南亞「撤退回台灣」的歷史還會重演,唯有不斷地改良和創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甩開後面的競爭者,如果你趁著還有優勢的時候怠惰,競爭對手是會成長的,一旦優勢不在,你就會被市場機制淘汰。

不管是製造出口業、金融業、證券業、媒體業、旅遊業,不管是西進政策還是南進政策,其實對台灣企業最好的還是產業升級或產業轉型,迫使企業投資研發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才是根本之道,甚至某些產業應該開放已開發國家的業者前來競爭,尤其是金融業和證券業,良性的競爭可以讓台灣本土企業居安思危,精進自己,而不是只能透過壓低勞工成本,和技術暫時領先低程度開發國家來維持自己的競爭力,長期下來,其實對台灣整體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幫助不大,雖然產業升級或轉型的初期會有陣痛期,為數不少的企業可能撐不下去而被市場淘汰,有些企業甚至會揚言不排除出走台灣,但這其實不是壞事,因為商場上本來就會有汰弱留強的競爭過程,只有驅逐劣幣或讓劣幣消逝,才能成為吸引或培育良幣的環境。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IPNC_160502_1501.htm

joe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View Comments

  • joe你寫得太好了,希望有人把這篇文章拿給小瑛看,現在或許有陣痛期,但是為了未來的幾十年,我覺得照著你的方式走會比較ok,加油台灣

  • 台灣近幾年 被形塑成 似乎只能靠中國來養. 事實上在以前台灣外銷全世界. 不需要單看中國臉色. 中國也許這十年來強大很多. 但事實上他的經濟體仍不如其他先進國家. 台灣媒體或政治人物.太過依賴單一國家. 造成只要這國家單方切斷對我進出口. 就可能會有產業受到傷害. 事實上台灣更大的製造業. 基本上早就有相關因應措施. 人家看得遠. 而非近利.
    著眼全世界才會更好. 以上個人見解

    • 其實台灣還有扭轉的機會,還沒到末路,要解還是有的,不過需要日本和美國支援一下,這樣台灣還有幾個產業未來可以大放異彩

Recent Posts

20250113台灣大盤融資維持率

終於等到台股大盤的融資維持率驟...

2 週 ago

2024年績效

2024年過完了,年度績效約略...

3 週 ago

20241221S&P500四小時圖

美股在Fed會議後暴跌一根,不...

1 個月 ago

20241206TLT weekly

美國通貨膨脹從歷史巔峰往下降了...

2 個月 ago

202410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

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數據突然嚴重...

3 個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