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斯卡金像獎把選舉活動也納入報名資格中,則每年獲獎的影帝影后,很可能都是在選前喊得聲嘶力竭、情感外露的候選人。為了勝選,候選人都會誇飾未來的願景,但台灣任何的經濟成就從來不是單靠一個人能夠達成,脫胎換骨也不是換個當總統就能達成,對於強人政治的盲從,更是台灣人民 必須盡快打破的迷信。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就業的公司不變,工作的內容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只要換了國家領導人,未來薪資可以成長50%,你信嗎?
2015年台灣有總統候選人提出,將以利潤代替成長,以加薪和創新研發來開創台灣正向循環,當選後首年將基本工資從約新台幣2萬元,調高到2.2萬元,4年內調高至3萬元,甚至提議年輕人透過新成立的「追薪學院」的指導,通過高階職能鑑定的結業學員,保證平均薪資不低於每 月4萬元。
這類干預市場機制的言論可以追溯到2008年,經典的「633」政見,內容為「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降至3% 以下、2016年平均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以2008年當時的台灣經濟狀況來看,國民所得約2.09萬美元,失業率難以低於3.7%,大部分GDP成長 年率低於4%。考量總體經濟的運作邏輯,實務上來看,「633」達成的可能性幾乎都趨近於零,如果刻意讓台幣兌美元升值,或者讓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率暴跌, 隔年相對暴增,甚至調整失業率的統計方式,讓短期內的經濟數據達到標準(例如印度近年改變了統計GDP的方法,整體GDP成長率快速增加超過2%),長期 下來,國家的經濟實質上也不會好轉。
圖1:2006〜2015年台灣每月失業率
資料來源:http://tradingeconomics.com/
圖2:2000Q1〜2015Q3台灣GDP成長年率
資料來源:http://tradingeconomics.com/
大多數人對於一個GDP規模4,892億美元,人口約2300萬的中小型經濟體,GDP成長3%的難度有多高,是無法理 解的。如果這個國家沒有產業升級或新產業變革,8年內達成根本不可能達到平均GDP年成長6%;更何況台灣是非常仰賴進出口貿易的島國,在目前全球資本化 的環境中,如果歐洲、美國、中國、東協等台灣的主要貿易國,沒有出現明顯的經濟成長和增加對台灣產品的進口,台灣很難只靠自己達到高度的經濟成長。
民間薪資也是如此,在自由經濟的市場之下,薪資成長由勞力和企業需求等供需原則來推動成長,健康的勞動市場,應該先追求 經濟成長,再透過適當的政府政策,讓經濟成長的果實雨露均霑分配給廣大勞工,不該讓政策只向勞方傾斜,或者只向資本家傾斜。台灣之所以十多年來實質平均薪 資沒有成長,關鍵在於經濟成長沒有分配給勞工,應該適當的調整勞動政策,避免資本家吞下大部分的利益,但主軸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如果政府刻意干擾自由市 場機制,那反而是揠苗助長,不管是國民所得8年內從2萬美元達到3萬美元,還是每月平均薪資從2萬提升到4萬元,貿然執行這種短期大幅拉抬薪資的政策,將 對許多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殺傷力,實務上不可行。
台灣許多人民對於國家經濟的運作概念仍然停留在帝王時期,相信國家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即使到了21世 紀,許多台灣人依然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必須倚靠在強人政治,而不是靠行政、立法、司法組成的國家機器來輔助經濟成長。台灣人民認為台灣仍然停留在人治 的階段,而不是民主法治的運作模式,人民對於法令和國家制度充滿不信任感,寧可選擇能夠說服他們的政治強人,殊不知這些善於演技的政治強人,其實是戴著面 具的政客。
台灣中老年人最信任的政客,莫過於是蔣經國,在媒體未開放的年代,透過中學歷史課本和媒體的洗禮,許多台灣人相信,一位 領導人,可以改變整個國家經濟,帶動產業全面升級。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違反邏輯的推論,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要能成長,產業要全面升級,必須要有許 多天時地利等客觀條件的搭配,才能順勢形成經濟榮景。蔣經國掌管國家機器的年代,正好是台灣人口紅利快速攀升的年代,同時擁有超越以色列規模的人均美國援 助資金,加上美國透過「懷特公司」主導策劃建設台灣,建設台灣成為美國封鎖共產政權的防線據點之一,許多資源和美國插手干預,才讓台灣出現所謂的「經濟奇 蹟」,同時期的南韓和日本,同時都出現了類似的「經濟奇蹟」。這不是台灣、南韓和日本的領導人領導有方,而是美國釋出大規模資源,計畫性整合地緣政治經濟 的結果。
二次大戰以後,地球上已經沒有出現能夠靠一人之力量,扭轉整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政治強人了,不管是1970年代以後的南韓 幾任總統(朴正熙、金大中、盧武鉉)、中國歷任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習近平)、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還是2000年以來一直執政的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他們都曾經在媒體的渲染下,被當成該國的當代經濟或產業扭轉乾坤的強者。然而事實上,媒體沒有告訴世人,他們當年動員了多少的國家資源和勞 力,犧牲了多少人民利益,才成就強者美名。
國家經濟的耀眼成長,不是單純來自於這些政治強人的努力,最重要的往往是該國國民的努力。領導人確實可以整合各方資源, 訂立理想的執政方向,讓國家邁向更有利的運作方向,但是光靠領導人,絕不可能讓人民平均薪資在短短數年內成長50%,經濟成長全面起飛。從經濟學和國家經 營的實務層面來看,在21世紀,希冀一位強人政治來改變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那是難以達成的事情。
在台灣,要讓全民薪資成長,必須要有新的產業或改良傳統產業的轉型產業,在營運過程中產生較高的利潤,吸引更多民間投 資,帶動周邊產業全面提升,進一步擴大民間消費和吸引民間投資,並且制定相關法令;在符合市場經濟的機制下,讓民間企業的營運利潤與勞工共享而非全落入資 本家手中,勞工薪資有所成長,人民消費意願才會提高,增加企業營收,這種改革方式才是健全的作法,而不是下達一道政策,強勢改變民間薪資結構。不符合市場 經濟的做法,最後必然會衍生更多副作用,這樣未必是好事。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309.htm
View Comments
joe大會不會覺得中國最近公佈的信貸金額大增很詭異?
不會,消費數據有明顯增加,貸款增加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