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理應是散播新知與啟迪思考的地方,但讀到大學、碩士畢業的人,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或熱誠而念的?離開學校以後,真的能學以致用的又有多少?尤其當資訊傳播越來越快速,學歷的價值也越來越低落,是不是該好好想想:花那麼多的時間心力,你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有一天,我太太問我,她是否有攻讀博士的必要。博士(Doctor)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頭銜,許多老一輩的台灣人,對博士可是敬佩有佳;我對我太太說,如果你是對該門學術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透過學校進修才能用較低成本學到系統化的知識,那就去吧,但如果只是為了日後職場薪資可以提 升,或者學歷文憑的榮譽感,那不妨再三考慮,或者打消這樣的念頭。

我回想起和一位經濟學者的討論。因為我大學主修化學系,但我在財經領域的研究和成果累積,遠超越自己在化學領域的成就,我自己研究 總體經濟和金融投資已經數年,即使是和經濟相關領域出身的學者討論經濟相關議題,也能侃侃而談。對方好奇我如何自學金融財經相關資訊,我的回答是:興趣加 上網路科技。

中學到大學就學期間,我養成了充分的科學研究,尋找統計資料、邏輯分析、數據線圖化分析等必要能力,而且許多國家把國家運作的相關經濟數據資料庫上傳到網路,加上網路收尋引擎的功能越來越齊全。綜合這些因素,我可以高效率地融合這些資料,整理出更有意義的資訊。

因為我對這方面的研究有濃厚興趣,我甚至還會額外研讀其他領域來補強經濟領域。例如研究美國經濟,必須了解美國產業發展中相當重要 的汽車產業,美國很早就有私人企業建立公路系統,因為領土廣大,城市間的距離相當長,很多運輸都是靠貨車完成。1956年後由美國政府主導開發公路系統, 公路是美國主要的運輸模式,一個美國家庭沒有車根本寸步難行。美國製造業相當發達,完善公路網、能源產業、普及的汽車出了工廠以後當代步工具,推升美國的用油需求。美國的汽車業也是美國製造業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業人數相當多,美國政黨在選舉時也會釋出利於開車族的政策,從美國人的開車里程、買車的價位、開 車的品牌、車廠的就業人口、汽車業務銷售員的人數變化、車輛貸款的變化,就能有效的推論美國的經濟狀況。換句話說,我必須了解美國的發展歷史、國情特性、 地理環境、政黨政治,才能了解美國汽車業對美國的重要性。這是主動追求知識的結果,不需要擁有大學學歷、碩士,或是博士的門檻,我就能透過網路獲得這些資 訊,然後自己再融會貫通,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

在資訊流通不夠快速的時代,誰能掌握資訊上的優勢,就越有機會成為社會中的上層階級。隨著資訊越來越流通,掌握資訊還不夠,懂得如何解讀資訊,才能有機會翻轉自己在社會階級的地位。大學高等教育是接觸新知識和學習解讀知識的殿堂,因為教授和學者可以獲得國家資源,或者透過和民間企業 產學合作,將知識研究的效益極大化,一般民眾要搭上這種研究效益增值的列車,進入高等教育是相對低成本的做法,透過數年的時間,還可以獲得學術研究的證 明;但是在華人社會或是許多國家,這種高等教育的本意被學歷主義取代,大量的學生進入大學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學術研究或學習技能,而是為了求得文憑, 以便未來職場競爭或加薪。在台灣,高等教育鬆綁後,就學名額大幅增加,1991到2014年,大學在學學生從25萬暴增到百萬,碩士和博士的人數增加更驚 人。先不論這些學子的求學真正目的是啥,在學歷供給成長太快的影響下,學歷的「威力」貶值已經是注定的趨勢,尤其是學歷能帶來財富的「附加價值」漸漸的縮 水,對於1990年代後的新世代來說,文憑主義正在逐漸式微。

表1:1991~2014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學生人數

年度 大學生 碩士生 博士生
1991 253,462 21,306 5,481
2000 564,059 70,039 13,822
2010 1,021,636 185,000 34,178
2014 1,037,062 172,968 30,54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不過高等教育學歷價值提升的最大敵人不在於擁有者的人數,而是網路社群與資訊圖像化的各種網站。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 化,網路用戶如同商業人潮,一樣可以帶來許多商機,各行各業的專業領域資訊,透過社群網站和許多商業化網站,有系統地在網路上傳播,讀者只要能夠上網,幾 乎可以挖掘到任何自己想找的資訊;即使是正統的大學課程,也有像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這樣的非營利教育機構,遍布各領域的專業教育知識,從基礎常識到高難度理解知識,從生活居家到科技天文,網路上通通可以找到,只要有心,任何有網路的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自學。對於大多數自學者來說,以往資訊不對等的情況,或者需要高成本聘請教師等學習障礙高牆,頓時間都消失了,傳統的高等教育優勢逐漸消逝中。

大多數人從大學生到博士畢業,在台灣的教育學制下,花費約10年的時間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在自學模式的求學過程,要花多久時間,獲得怎樣的能力,考試幾分才Pass,找怎樣的教師,花多少的學費……完全取決於自己,因為自己有多渴望獲得非常專業的能力,讓自己達到碩士或博士的等級,驅動自己學習的那股力量,完全來自於自己的「興趣與熱誠」。諺語說,「專家是訓練有術的狗」,這是真的,要持續性重複一樣的學習動作是非常困難的,沒有足夠的興趣與熱誠,即使很有理性的人也會放棄,如果沒有老師、同儕或考試的壓力,大多數人是沒辦法堅持到最後的。這是在大學教育和自學教育不同之處,前者還有外在壓力,後者取決於自己。

以我在澳洲從事漁業的經驗為例,我在船隊時訪談過船上的機組人員和漁夫、船長,他們在澳洲大多是中學畢業就出來社會工作,然後經過數年的磨練,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就在海上長年工作。船長因為對漁業真的非常有興趣,而且工作數年後,對各種海中生物、洋流、航海技術、天候判斷愈來愈熟悉,例如撈捕干貝,他認為魚網可以稍作改良,船上的工作平台也可以調整,讓工作流程變得更流暢,還可以提高撈捕效率,撈捕的漁網孔洞大小可以控制,避免過度撈補小型魚類,保護海洋資源。

於是船長回到陸地上,回到澳洲專門的漁業相關學校求學,他發現必須學習海洋生態學、工程數學、氣象學、流體力學、基礎物理等專業領域的科目,但他只有中學畢業,只好從高中念起,加強數學能力。他回憶求學的過程,因為有實務的經驗,所以學習非常快速,而數學和物理幫他把許多概念數據化,他可以更具體的掌握漁業相關的機械改良,一路念到大學畢業,最後又回到船上。

擁有了完整的漁業知識和實務經驗,他的漁船漁獲量年年增加,於是購買新船,有了船隊,他需要經營多艘船的事務,還有岸上的工廠管理,了解漁貨市場價格,知道那些季節應該撈捕什麼漁貨,才能賣到好價錢,於是他又回到學校,進入研究所學習商業管理,學習更多團隊管理的學問,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台灣許多年輕人幾乎都是從小一路求學到高中或大學,甚至幾乎人人都念到了大學,大多數年輕人在23歲後才進入社會工作,並非真的喜歡讀書,而是因為害怕出社會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要做啥。但求學必須要有目的,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例如上述的船長例子,他知道要學習那些知識來學以致用,但許多年輕人在學校不知道自己所求為何,不曉得當下社會的產業動向、市場真正需求,只認為持有高學歷,未來才有機會找到好工作,沒有一個發展主軸,能畢業最重要。事實上,這樣的心態,不管怎樣學習都是浪費時間,因為那樣的求學沒有目的,就算有好成績也不踏實,只是在應付交作業,拖完時間得到學歷文憑,到職場上很可能無法和所學技能銜接上。實務上來說,縱使年輕人有高學歷,但依然無法發揮所學,而且還沒進入職場以前,又如何得知自己對該項工作有興趣?

根本問題在於年輕人搞反了求學和工作的順序。應該先進入職場,然後試著找到自己所喜好的工作,然後才進一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求學,帶著實務經驗和學術知識融合學習,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在台灣如此崇拜學歷主義的社會,取得碩士或博士的意義在哪?

某些特定的領域,像是醫學、工程、物理、化學等,受限於昂貴實驗儀器或場地限制,透過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研究,才能大幅降低研究和學習成本,攻讀博士或碩士是較有效率的管道。又對於某些人來說,學歷可以在職場求職加分,即使學歷氾濫貶值的年代,只要能順利進入職場,碩士和博士依然有加薪的效果,至於求學的過程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或者自己是否熱衷於學術研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還有些人則是對碩士或博士的頭銜感到榮耀,未必是為了職場加薪,而是自己真的一心求學,而且對取得學歷光環有榮耀感,但是主軸是為了取得學歷,求學只是努力的過程,只有較少數人是真的想研究專業領域的內容,主軸是求得學問,學歷只是努力的附屬品。

這三種是不同的學習心態,當然,能判斷自己屬於哪種心態的,只有求學者本身了。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287.htm

joe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20241206TLT weekly

美國通貨膨脹從歷史巔峰往下降了...

2 週 ago

202410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

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數據突然嚴重...

2 個月 ago

20240926美國GDP例行性修正數值

美國政府在9月26號公布了近期...

3 個月 ago

202408美國就業情況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公布2...

3 個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