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出國到歐洲、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英國等已開發國家旅遊,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看到當地的物價,透過匯率換算,明顯高於台灣的物價,
但是如果到東南亞、印度、中國、中南美洲等開發中國家,透過匯率換算,物價相對於台灣就沒那麼高,那麼在國際上,台灣的物價到底是高還低?

英國倫敦的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每年都會以麥當勞的大麥克來進行全球各國的物價衡量,這是《經濟學人》提出來,用來測量「匯率」的指標,「大麥克指數」,以美元為計價貨幣,紅色區塊是大麥克低估區,藍色是高估區,世界各地麥當勞所販賣的「大麥克」售價,因為受到當地原料價格和人工成本影響,間接成為全球衡量「物價指數」的標準之一。

             

             

             

圖中可以觀察到,台灣的大麥克指數在全球水準中,其實並不算高,2014年甚至是嚴重低於美國43%,而且已經連續十多年,台灣的大麥克指數持續被擴大下
調,意味著麥當勞的菜單價格普遍低於全球水準,如果讀者周遭有從歐美、紐澳、加拿大、北歐地區的朋友,向他們打聽一定會得到,這些外國朋友覺得台灣物價相當低的回覆,但台灣當地人卻一直覺得物價越來越高,形成兩種不同的看法,台灣本國人,透過從親身實際旅遊的體驗和「大麥克指數」會發現,台灣其實是相對「物美價廉」的國家,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民依然覺得物價高漲?

圖文數據來源:http://www.economist.com/content/big-mac-index

2008年筆者Joe在澳洲旅遊打工,當時澳洲麥當勞一份套餐約6〜10塊澳幣,一般餐廳一份餐點約10塊澳幣,當時澳幣兌台幣匯率約29,如果用台灣大多數服務業的時薪去換算,至少得工作2小時以上,發現澳洲物價實在相當高,但是開始在澳洲就業以後,只要是合法工作職缺,薪資基本上都會超過15塊澳幣,18〜25塊澳幣較為普遍,工作一小時都能換到至少一份餐點,甚至2〜3套麥當勞套餐,如果是生鮮食材或生活用品,每小時工作能換到的物資更多,因為澳洲的勞工薪資相當高,反應的人工成本也高,只要不涉及技術和大量勞力的消費,基本上消費成本都會比較低,例如到超市購買食材,成本相當低,但去餐廳消費,因為支付廚師的技術和薪資,餐點的價格就大幅上升,顧客享受到的人力服務都需要高額費用,而勞工可以得到相對的高報酬,當Joe在澳洲就業有穩定收入以後,便發現澳洲物價其實比台灣還低,工作2〜3天就能賺到一周的食衣住行等基本開銷,如果是技術型勞工,甚至一天就能賺到一周的花費,每小時工作能換到的物資遠比台灣更多,對於澳洲當地人來說,只要有工作,物價並不高。

國人到歐洲、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英國等已開發國家旅遊,會覺得物價高,這是因為台灣的薪資相對低很多,對應已開發國家高收入所支撐的物價,自然覺得非常高,相反的,在已開發國家有穩定收入的遊客,到台灣消費,肯定會發現台灣的物價非常低,透過「大麥克指數」來看物價,不難發現,台灣的物價以國際水準來說,其實是「很便宜實惠」的國家之一,用已開發國家的收入,來台灣這樣低物價的國家消費,實在非常划算,2014年,瑞士人在瑞士購買一個大麥克漢堡要花7.14美元,台灣只要花2.62美元,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台灣物價,其實真的不算高,「物價」與「薪水」都是讓人民直接感受的經濟數據,低薪資讓人民直接感受到物價相對高漲,台灣的問題是在薪資,而非物價。

因為台灣的物價雖然相對低,但是「薪資」成長更低,如果不出國消費,就感受不到匯率的影響力,所以對於台灣本國人來說,工作一小時能換一份中餐、晚餐,或者看一場電影、買一支智慧型手機、買一棟房子,需要工作多久時間,每小時工作所能換取到的物資,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感受。

從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來分析,1985年以來,台灣人民的經常性支出對經常性薪資的比例從40%逐年上升到68%,換句話說,人民的收入成長遠遠跟不上物價上漲,也難怪當建商趙藤雄、吳寶田、名人阿基師、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人力銀行等老一輩出來喊話,找工作先求有再求好,肯打拼就能出頭天,現在年輕人機大多都不同意,因為如今的台灣就業環境,早已今非昔比,但台灣許多企業主、研究學者、媒體知名度較高的長輩,思想仍然停留在1980年代以前,散播就業問題來自於年輕人無法吃苦和眼光不夠遠,大多數台灣勞工的薪資在近十多年來都沒有跟著台灣經濟一起成長,如今勞工的收入超過2/3要應付生活的支出,民間企業的薪資沒有提升,即使物價上漲非常溫和,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成長,人民自然感覺生活越來越痛苦。
         

註:經常性支出以臺北市政府公布數據為主,但台北市政府經常性支出連續四年數據維持不變,統計上可能有失真疑慮。

台灣是缺乏能源和原物料的島國,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政策白皮書」內容,台灣有99.22%的能源必須倚賴進口,國際油價在2011年以後幾乎都維持在一百美元以上,加上台灣房價是全球相對高漲的區域,進口能源成本高,房地產價格也高,這樣的環境下,近年來台灣物價逐漸攀升,很高的比例其實是反映國際原物料、能源、台灣土地成本,而非人工薪資,在台灣,最需要人力的服務業,和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從業人員相比,薪資成長幅度其實相當小。

製造業的薪資成長情況也很不理想,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2007〜2012年,台灣製造業的薪資成長完全跟不上物價膨脹,雖然英國和加拿大也是薪資對物價呈現負成長,但加拿大最低時薪9.5〜11加拿大幣(約8.85〜10.25美元),英國最低時薪6.19英鎊(約10.52美元),相對於台灣都是非常高的薪資水平,和台灣相比,低薪資水平,薪資成長又遠低於通貨膨脹,物價的膨脹全民承擔,但薪資成長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勞工努力工作增加生產力,企業獲利增加卻沒有讓人民雨露均霑,不管台灣物價在國際水準如何,對於大多數台灣人來說,物價都是越來越高。        

國人到歐美旅遊,除了一些國際著名品牌的價格非常高,一般餐飲店的價格換算成台幣,也都不便宜,但在歐美的許多電子和科技產品,其實價格和台灣落差並不大,仔細觀察產品製造國來源,從早期的Made in Taiwan,到近年來Made in
China,不管歐洲當地食衣住行的物價有多高,這些來自於華人地區的電子產品價格幾乎都維持不變或極小的漲幅,德國人也是國際製造業大國,和台灣不同的
是,德國製造業注重的是極致的品質,訂出符合產品、技術、設備和勞力應有的價值,而不是像台灣這樣,專注在壓低產品單價,犧牲勞動力價值來增加國際競爭力,歐美人好奇著:「你們台灣人這麼辛苦,只是為了讓歐美人可以買到廉價的電子產品,你們難道不覺得這有問題嗎?」

1980年代,歐美的製造業大量外移到東亞來設廠和生產,這些企業主看重的就是東亞國家的廉價勞動力,30年河東,30年河西,如今中國的製造業也在外移,因為連中國的人工成本都在大幅成長,美國正在力圖挽回製造業回流美國,但不是壓低整體勞力成本,而是透過能源革命壓低非勞力成本,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吸引廠商回流美國。

反觀台灣廠商和政府思考的邏輯,連續壓榨台灣勞工薪資超過18年,當台灣勞動力的成本已經無法再壓榨的時候,竟然是思考擴大引進開發中國家的外籍勞工,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更低廉,企業用各式各樣手段想要壓低員工薪資,不顧道德和社會大眾觀感降低勞工成本,即使是台灣政府勞動部官員,他們也不站在勞工的立場,而是思考著,台灣薪資偏低已影響外籍勞工來台意願,泰國與台灣薪資的差距從10多年前的3到5倍縮減至1倍,導致泰國勞工來台灣工作的人數大減,意願大幅降低,無法再吸引到外勞怎麼辦,這就是台灣政府官員的思維。

台灣的物價到底是高還低?對不同人來說,看法大不同,我認為台灣的物價從國際水準來說並不高,但台灣人的薪資真的太低了,台灣的勞動力非常不值錢,長期以製造業代工為主的台灣人思維是,「原物料和人力以外的成本都不算成本」,對於思考「服務」的高附加價值更是難以想像,這也是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上遇到的瓶頸之一,不懂得「服務」的價值,如何在國際市場販售「服務」,無法提升競爭力和營業利潤,如何吸引國際人才,走出台灣,望眼全球,才知道台灣物價高低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台灣的薪資與社會思維,物價高低不是台灣最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用1990年代的思維和勞工制度,在2010年代迎接國際競爭,思想落差至少20年,台灣如何在國際上和已開發國家競爭?

joe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View Comments

  • 不知版主生活過的其他國家,勞工的收入除以要應付生活的支出,比值是????
    例如
    台灣3:2
    香港
    澳洲
    新加坡
    ..........
    感謝您的文章。

    • 這數據很難客觀衡量,我在澳洲、美國、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生活和觀察的感覺是,同時都有合法就業的藍領和白領階級來看,澳洲勞工生活支出負擔最低,美國和日本稍微比澳洲高一些,新加坡比三者高,台灣和中國都蠻高的,最高的應該是香港,一般勞工的生活品質簡直是悲劇

  • joe您過謙了,您的文章因為客觀深入而吸引人(敝人打字龜步就更佩服了)。這數據很難客觀衡量(確實,因此聽您有居外的經驗才冒昧一問),感謝您的回覆。
    ps:如果有國際勞工大會{經費比照聯合國運作),每年派駐勞工觀察員至全球國家考察實習(深入工作及生活兼攜家帶眷)是否可以較客觀的評估勞工生活,不致於台北辦花博,高雄愛河又舉辦什麼,因此又提升什麼全球宜居城市。(吃不飽不快樂愧稱宜居)

    • 國際勞工大會,呵,這很難實質改善各國勞工環境,勞工環境是靠勞工在自己國家積極爭取所得來的

Recent Posts

20250113台灣大盤融資維持率

終於等到台股大盤的融資維持率驟...

1 週 ago

2024年績效

2024年過完了,年度績效約略...

3 週 ago

20241221S&P500四小時圖

美股在Fed會議後暴跌一根,不...

1 個月 ago

20241206TLT weekly

美國通貨膨脹從歷史巔峰往下降了...

2 個月 ago

202410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

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數據突然嚴重...

3 個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