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contract a bad habit,Joe會先思考contract(沾染)、bad(不好的)、habit(習慣),然後組合成(染上壞習慣),需要在腦中經過一個短暫的思考時間,然後才能⋯⋯翻譯文句,跟美國人或英國人溝通不成問題,但是和菲律賓人或印度人溝通時,腔調可能變成問題,腦中接收和翻譯語句的速度跟不上,造成英文聽力較差,需要對方重複敘述才行。Joe學習了多年的英文,需要用英文和新加坡人溝通時,效率可能還比不上台語,當然也許是Joe學習英文還不夠用心,但Joe壓根不覺得自己學習台語比英文用心,為何台語更流利,因為Joe從小就習慣台語的溝通環境,讀雙語幼稚園(國語和台語),自然而然學習了台語,完成了聽和說的能力便可與人溝通。讀寫能力則需要另外學習,就像中文那樣,先熟悉了聽和說,再鑽研讀跟寫,但為何很多台灣人小時候學英文幾乎都是讀跟寫為主,甚至很多人即使可以把英文考卷考得很好,但真的要和外國人用英文溝通,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口,或發者根本聽不懂。
Joe曾經和英文老師討論過,其實這個問題有解決的方法,但中學義務教育沒辦法這樣教,老師告訴我,這樣教的話,孩子在聯考制度上考不出好成績,聯考只考讀跟寫,沒考聽跟說,這就令人疑惑了,語言是用來溝通的,但義務教育教出來的國民,可以考試考很好,但實際上無法用英文溝通,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
如果不成功,為何我們不換掉舊的制度,採用測試聽跟說的教學方式,讓小孩可以真的學會英文的用法?這些問題到了Joe上大學的時候才逐漸明白。
Joe大學時期和畢業後兩年,曾經在公立學校和補教業教過化學,Joe自己明白,其實高中的教材內容,對於學生日後生活或社會化的過程中,使用率其實很低,以物理和化學來說,應該給予學生的是科學的研究過程,讓他們學會思考,例如更多的實驗、分組討論、開放式對答、設計實驗等,而非大量的紙筆測試,這些才是探討科學的本質。但目前的教育制度,讓學生不得不進行大量的紙筆測驗,於是Joe在自己指導的班級上,調整課程的教學內容,例如增加實驗課程的比例、國際科學研究相關題材的討論、生活實用化學、科展研究等,希望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更願意主動參與討論。
國中生背誦1744年法國的拉瓦節(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根據所作的實驗,發表了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這幾乎沒有意義。反之,了解什麼樣的時空背景導致拉瓦節想做這些實驗,怎樣去設計這個實驗,這樣才有意義。當時「化學」甚至還不是一門學問,做出這些實驗既無法成名,也不能致富,做實驗是需要經費的,一位政治家為何要自己花錢來做實驗,難道21世紀的學生不會懷疑18世紀的科學家拉瓦節有這樣的舉動嗎?
其實學生們也會懷疑,甚至有些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還會主動去找資料,了解來龍去脈,而不是單純背誦而已,學生是真的在學習科學,這種教學可以引導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確實可以更愉悅的學習,但是因為缺乏大量重複的練習和記憶,學生的考試測驗能力自然無法大幅提升,現行的考試制度及教學模式對於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很不利,只要學生成績沒有成長,那麼學生的家長們,立刻會形成反對的力量,這股力量會迫使教師不得不改變教學模式,回歸原本的工業化量產教育模式。
工業化量產教育模式可以快速量產擅長科學計算和科學原理的學生,但會剝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把學習想像力鎖在一個小範圍內,但可以讓學生的考試成績變好,但這和開放式教學的概念是相衝突的,難以兩者並行。但學生的家長重視的是成績,因為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是有好的成績才能上好的大學,然後有較高機率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家長以為孩子要有好成績才有好未來,所以教師即使想改革教育模式,在現行的社會教育氛圍中,窒礙難行,放大到許多學術科目上,才會發現教育改革不只是改革教學模式,而是在改革整個社會價值觀,顛覆整個學生家長的價值觀,這是多麼宏觀的改革,談何容易!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至少未來20年之內,都難以改善,許多學校為了爭取學生人數,必須拿出更好的升學成績當活廣告,讓家長願意把小孩送到學校來,尤其是競爭激烈的私立學校更為明顯,很多極端的工業化教育模式至今仍然進行著,老一輩或守舊派的教師還遵循著這些教學模式,「因為前輩這樣做,所以我也這樣做」。教學制度仍然僵化,教師可以提前看見數年後會出社會的小孩,教師們教育的學生,可能是未來的創業家、專業技術人員、政治人物、勞工、社會底層、罪犯、商人,教師可以觀察到,社會如何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過程,教師是一種能夠預知未來社會可能出現問題的職業,思想敏銳的教師,可以隱隱約約觀察到社會未來會出現的問題。
為何台灣多年來的教育改革總是失敗的?因為台灣需要改革的不是學生,而是教育制度的設計者,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學生是接收制度和教育者,他們難以改革制度,當家長和制度改革者的思想改變了,對未來世界價值觀改變了,那麼就算沒有教育改革,學校的教師們,也會受到家長的要求和輿論壓力而改變教學方式,輿論壓力的方向在哪,考試制度就跟著改變,官方教育改革者也會跟著改變,然後學校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會跟著改變,台灣現行教育問題的源頭在於眾多學生背後的家長們。
在台灣,不只學生們比較在校成績,教師們也在比較成績,誰的班級平均成績高,教師也會覺得自豪,較少教師會討論或比較誰的教學更能引起學生興趣,哪種教學更能引導獨立思考的過程。當然不乏有抱負的教育改革者,或者熱血想要改革教育的教師也會在學校推行新的教育模式,但比例明顯偏低,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是社會要認同,否則提倡這些改革的人,在家長們眼中,只是異類和不務正業,對考試成績沒幫助,想做什麼突破,都會有一堆人扯後腿,然後反映在教改制度上,新制度往往是多方人馬折衷討論出來的方案,東改一點,西改一點,變成詭異的新制度,學生再度變成
View Comments
發人省思的文章,很佩服您能看透教育的本質,直指問題的核心。您所點出的種種現象,千真萬確的正在上演,而且一演至少超過30年。
民國60幾年,大學的錄取率20~30%;到了民國70幾年,大學錄取率約30~35%;解嚴前(民國76年),大學的錄取率在四成以下。廣設大學後,大學錄取率一路飆升到超過100%。
來看看大學的數目,1987年 28所,1993年 51所(錄取率五成),1996年 137所,2000年 157所(人人有大學念)。回首當初廣設大學的目的---「抒解升學壓力,降低文憑主義」,這些問題解決了嗎?相信在你我心中答案是很清晰的。更嚴重的問題是廣設大學使得「高教品質的惡化」,對學生而言是「學非所用,浪費寶貴的青春與金錢」。
會犯下這嚴重的錯誤,來自於「邏輯的誤謬」。誤謬1,想要透過減輕升學壓力,以提高教育品質。誤謬2,想要透過廉價的經費,獲得高效率的教育成果。
而今又來一個「十二年國教」,聲稱「免試入學」,卻要求每一位國中畢業生參加「教育會考」,分發時還需採計會考分數,這到底是哪門子的「免試」,難怪2013年我們台灣的代表字是「假」,因為沒有人真正去面對問題。
你說的棒極了「教育改革是一場社會改革」。當學生在比成績、家長在比成績、老師也在比成績(拿到成績單,我通常是辦公室最安靜的一位老師)。校長、主任也常常拿升學率來當宣傳工具,在這種氛圍下,想要改革的老師,能擁有多少的勇氣去對抗呢?
12年前抱著滿滿的熱情投入教育圈,那份熱情似乎慢慢在消氣當中。當我們很想付出的時候,學生不領情、家長不支持。誰能賜與我力量?
版主回覆:(01/22/2014 06:32:19 AM)
要等老一輩的家長退出教育舞台了,台灣的教育改革才有機會成功,如同清朝一般,守舊派勢力不淡化,新一代很難大刀闊斧改革,只會被綁手綁腳
就怕新一代即使自己經歷過了,卻根本也沒做過任何思考,最後依舊是改個四不像.......
以下論述我所認知的東、西方教育哲學的差異:
歐美的義務教育的精神在於「開發個人的潛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他們重視的思考問題的「過程」,包括資料的蒐集整理與邏輯分析也。他們強調孩子多元的發展與多元的價值。
東方的教育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士大夫的觀念很深,「金榜題名」成為教育的目標,容易忽略學習的過程,也忽略個人特質的差異。考第一名成為學習的目標,當人們不再需要考試的時候(離開學校),也就等同於停止學習(離開書本)。
同樣一本教科書,歐美的教育不會要求老師要「教完」,他們會從一個點去發展,想辦法活化課程。而我們不僅要求老師要「教完」,同時要讓學生「精熟」,以應付升學考試拿高分。不僅如此,長官為了配合上層的政策,也會要求老師要「活化教學」。看來談改革,需要先換腦袋才行,而不是東模仿一點,西模仿一點。
老一輩的家長嗎?其實我周邊很多家長還是把小孩的時間排滿滿,深怕輸在起跑點. 害怕留時間給小孩,小孩會變笨.....我周遭的都是幼稚園和小一的家長. 上了國小開始有排名之後話題都會不停的繞著排名和分數. 學校老師是否有活潑和互動式教學方式從沒聽過. 也許是巧合但是我實在感受不到家長做法上有太多的改變.台灣企業應該要最擔心吧. 鴻海台積電應該捐錢辦中小學鼓勵創新教學,引導獨立思考. 也許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名牌廠商背書. 家長會比較有信心喔.
版主回覆:(01/22/2014 02:26:42 PM)
我身旁有朋友在台北市薇閣高中教書,那裏的小孩就是非常傳統的士大夫教育,學校和教師專注在學業成績上
我的小孩六歲了,有讓他去學英文,但是我只跟老師開一個條件,“讓他喜歡英文”,“不要跟國小接軌”,所以即使以後上小學英文考零分也無彷,所幸這位老師的想法跟我還算吻合,我小孩上了半年多,每次都很快樂的去上英文…………,我的想法是讓小孩喜歡學習遠勝於贏在起跑點重要。
現代很多人都自學了, 不再去學校學習, 而是學習自己想要的+廣泛的內容+不用死背的方式學習!!!
現在更有民營的學校--->例如: 福德華.....
福德華?
華德福?
To 5F:
我的想法跟你很接近,我的小孩也還在念大班,我對老師的請託只有鼓勵小孩,60分的成就當成100分來稱讚,即便很累小孩還是想去學課外才藝,我只能被動配合,你會是個很棒的爹娘喔~
為何台灣多年來的教育改革總是失敗的?因為台灣需要改革的不是學生,而是教育制度的設計者,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學生是接收制度和教育者,他們難以改革制度,當家長和制度改革者的思想改變了,對未來世界價值觀改變了,那麼就算沒有教育改革,學校的教師們,也會受到家長的要求和輿論壓力而改變教學方式,輿論壓力的方向在哪,考試制度就跟著改變,官方教育改革者也會跟著改變,然後學校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會跟著改變,台灣現行教育問題的源頭在於眾多學生背後的家長們。
這段話很棒,按個讚
既然大家肯定 "學生是接收制度和受教育者,他們難以改革制度" , 那學生背後的
家長難道就容易改變政府的政策嗎?家長不也是政府政策的接收者嗎?
國家只以填鴨式文憑為所有菁英的標準,技職能排除在外(如:做麵包没有取得文憑的
管道等);説要十二年國敎卻給明星高中"特色招生"的偏門走道, 還是聯招,換湯不換藥.政府壓根兒不想改革.
集權國家的特色就是政府都不會錯,讓人民互相攻擊維護特權.
版主回覆:(01/23/2014 02:45:23 AM)
政府是該地區人民的縮影,先有那樣的人民,才會選出那樣的政府,當然也會有反對的人民,但數量上比不上贊成的多,政府不是憑空出現的,那是人民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