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電雙漲、開放含瘦肉精的美牛、旺中購併案、NCC放水、證所稅鬧劇、林益世收賄案、南投縣長李朝卿貪汙、馬英九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收賄、二代健保、12年國教、凍結基本工資、外勞配額大鬆綁、假年金改革、核四續建、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漁民、通過《會計法》修正草案、黑箱與中國簽訂服務貿易協定、苗栗縣府強行拆除大埔民宅、文林苑、軍方草菅人命,台灣總統都未能好好的澄清應對,近幾年來,人們對政府種種「不公不義」的現象感到不滿,藉由洪仲丘案,人民遇見一個可以表達不滿情緒的機會,希望看到一個積極、有作為、能帶給人民理想未來的政府。
8月3號「萬人送仲丘」活動透過短短數天的號召,凝聚龐大的人氣,幕後沒有政黨組織動員,沒有社運團體掌旗,這是一場重要的公民自發行動,由臨時成軍的「公民1985聯盟」控制整個大場面和秩序,不分男女老少都有參與活動,其中以20到30歲的年輕人比率最高,「政治冷感」世代,站出來抵抗目前政府的「不公不義」惡政。
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動員,許多「非藍」、「非綠」的人民,希望擺脫過去藍綠對峙內耗,導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下一代看不到有希望的未來的情景,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正在逐漸失去其影響能力,台灣的政壇確實需要一股新的勢力,許多人開始希望能籌組出一個新政黨,因為政黨與選舉息息相關,在世界各國,成立政黨的主要目標,幾乎都是透過選舉來強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在台灣成立政黨其實不難,但要讓政黨長期穩定經營下去卻不容易,一個政黨最重要的是黨的核心價值,要能符合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且目標必須非常明確,不可搖擺不定,然後才能擬訂後續政策的設計方向,必須建立在廣大民意基礎上,而非只有侷限在某些特定議題,否則就很難維持長期的實質影響力。
台灣政府為了避免小黨太多,造成政府施政的太大動盪,設計了政黨在選舉制度上的高門檻限制,保證金制度是對平民與小黨的主要門檻,中選會規定,總統選舉必須先繳交保證金1500萬元、直轄市長200萬元、縣市長20萬元、立委20萬元、直轄市議員20萬元、直轄市里長5萬元,如果得票數不到5%,得票率過低會沒收保證金,另外「政黨補助款」分配也會打壓小政黨,這種制度造成政府沒收小黨的保證金,卻提供大黨充裕的政黨補助款,大小政黨的立足點越來越不公平。
在台灣,即使出現新的政黨,短期內規模發展還很難超過國民黨和民進黨,選舉時,選民如果判斷第三政黨的勢力明顯小於國、民兩黨,那麼選票很高機率只會在國、民兩黨之間流動,第三政黨很難得到大量的票數,以2012年的台灣選舉為例,選民如果沒有把握判斷第三大的親民黨,能夠勝選最大勢力的國民黨,那麼會反而會傾向把票投給勢力第二大的民進黨,擔心第二和第三勢力瓜分票源,不如集中火力支持主要敵人的最大競爭者,尤其是現今台灣的選舉制度,如果第三大的政黨沒有一定的勝算,那麼很難吸引更多人民支持,但沒有人民支持的話,政黨剛成立也很難茁壯勢力。
所以新政黨的成功,必須從基層慢慢建立起人民的支持,從村里長、議員、鄉鎮市長、立委、總統,如同創業一般,長時間一步步經營基層,讓人民體會到這個新政黨的核心意識形態是非常穩健的,可以讓支持它的各方選民達到共同利益最大化,而非建立在因為「反對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所以人民才支持這個新政黨,必須真正從選民心中得到親睞,政黨規模越大,彼此的利益和意見也會隨著黨員的複雜度越來越高,政黨的核心意識形態必須強而有力,不僅不能讓黨員因為利益或意見分歧時,流失到其他大黨,還要能多方面吸引人民支持,這個新政黨必須有屬於自己的「新意識形態」。
讓政黨長期穩定成長的主要的關鍵在於,「意識形態」和「資金資源」,台灣有龐大的勞工族群,但單靠勞工族群組成的政黨,主張台灣獨立的台灣民主獨立黨,或者環保意識形態所組成的綠黨,甚至是其他小黨,沒辦法得到其他領域的多數民眾支持,怎樣也無法茁壯成強大的影響力,另外維持正常長期運作必須有健全的財政收支平衡和產業支持,政黨的政策幫助企業營運,企業獻金給政黨運作,互利共生,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都向財團靠攏也是因為政治獻金和競選資源的因素,沒有政黨補助金、黨產、政治獻金和產業界的人脈,新政黨很難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得到產業界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舊產業大多已有支持的政黨,而新政黨往往只能扶植新產業,讓新產業知道支持這個新政黨才能加速成長,因為現實社會中,沒有資金是寸步難行,但目前台灣還看不到能掌握「新意識形態」和「資金資源供應」的新勢力,沒有這兩個元素,新政黨很難對抗台灣目前的國民黨和民進
黨。
除此之外,掌握「媒體」和「民生經濟」則是對建立「新意識形態」非常重要的元素,新政黨可以透過「網路媒體」這個新勢力來下手,「民生經濟」則是主導新政黨核心意識形態的關鍵,過去幾年,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對亞洲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力,「親中派」和「反中派」容易和經濟成長聯想在一起,成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兩個政黨的核心概念,哪個政黨能讓人民感覺可以帶來更理想的「民生經濟」發展,誰就有較高機率能獲勝,新政黨未必要「親中」或「反中」,但一定要能找出和國、民兩黨不同的經濟發展路線,或者減少中國對臺灣的負面影響力,這樣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產業的選民支持,避免單純保障勞工權益的政黨,和單純強調環保議題的政黨,這樣很難在政策制定上取得多方勢力的平衡點,沒辦法取得多數人的支持,台灣人民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視性,基本上是大於勞工權益和環保意識的,所以「民生經濟」是建立「新意識形態」不可或缺的一環。
台灣短期內要產生能對抗國、民兩黨的新勢力,難度是非常高的,現階段需要的是盡可能提升人民的公民素質,這樣才能讓下一個世代就有機會出現實質改革,這是比較重要的事情,政黨問題暫時無解,網路還未盛行的年代,電視、雜誌、報社是媒體的主流,新聞媒體被少數人壟斷,廣告提供來源也是被壟斷的,電視台可以利用龐大的通路和資源,針對特定訊息一手遮天,甚至扭曲事實與群眾民調,觀眾的意識有較高的比例容易被媒體所引導,但現今網路媒體在facebook、PTT、眾多社群網站的興起過程中,逐漸茁壯,網路媒體是無法壟斷的,言論自由讓網民都可以成為媒體,不會受到政府官方或者財團勢力的刻意影響而形成「河蟹文化」。
如今人民可以擷取到資訊真實性與新鮮度已經遠勝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等來源,甚至傳統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還會反過來到社群網站去尋找新聞題材,社群網站反倒形成了訊息領先者,提供許多不同的創意思維和言論,讀者從接收訊息,轉變成自己尋找訊息,入口網站、社群網站、企業網站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巨大,台灣年輕一代正在慢慢提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程度,甚至出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活動組織,台灣民主政治在未來還會有很大的突破,但眼下還需要累積更多的力量,等到適當時機,才能透過政黨政治的舞台,適時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