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台灣的工廠或企業的老闆老是哀嘆台灣沒有人才,事實上,台灣本身擅長各種領域的國際人材很多,只是沒有留在台灣本土企業而已,因為台灣最缺的就是敢給、敢投資、守法治的老闆,台灣從來沒缺過人材,當然,更沒缺過愛污名化年輕勞工來壓低薪資的老闆,社會和媒體在奇怪的資本教育下,年輕人被教育如何當服從的職員,而不是當有自我意識和勇於發聲的員工,正常的企業體系,員工是資本,不是成本,但台灣企業大多都不重視員工,把員工當做免洗的消耗品,只想用幻想的公司前景和利潤留人,要馬兒跑卻不讓馬兒吃草,馬兒跑了還抱怨不耐操,甚至在員工要離職時,為了省資遣費,用各種惡劣手段迫害員工,亂扣資遣費,讓員工徹底失望。
2007年以後,每年第三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都會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隨經濟發展狀況及施政考量,考慮調整薪資,每年調漲薪資的議題都會引發工商團體反彈,往往用國內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的理由,誇大基本工資調漲的可能後果,會導致邊際勞工的失業,認為台灣絕大部分的勞工薪資都超過基本工資,調高後的受益者只有外籍勞工,產業卻可能要因為勞動成本提高而外移,台灣勞工未蒙其利卻先受失業所害,一旦成本高於其他國家的企業,將有損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最後受害的還是台灣勞工,上述都是資方抗拒基本工資調漲的理由,甚至希望政府鬆綁製造業的聘雇外勞規定,增加低薪勞工供給量,變相抑制台灣勞工的薪資。
台灣企業主習慣與媒體聯手,唱衰年輕勞工,要求低工資、高工時,企業不斷反映工廠是全天候運作,藍領外勞所從事的3K產業(辛苦、污穢、危險之工作)幾乎都是台灣年輕人不做的,台灣勞工不願從事夜班,核配比例又受限,夜班人力不足已影響到產業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大多數勞工族群絕非不願意從事3K產業或夜班工作,關鍵在於薪資,2005年到2010年,台灣年輕人光是外移到澳洲打工就業的人數,從數百人快速增加到萬人,2011年以後,每個月的數量更是快速增加,這還不包含外移到加拿大、德國、美國、中國、英國的部分,澳洲是極度缺乏藍領勞工的國家,工作職缺不乏農林漁牧礦業、製造業相關,工作內容絕不比3K產業輕鬆,台灣年輕人肯遙遠移居到澳洲,卻不肯留在國內從事性質相似的工作,意味著台灣年輕族群並不滿意台灣的工作環境,資方企業所開出的薪資條件,遠遠低於工作所付出的勞力與努力,這才是某些產業缺工,但國內依然高失業率的主因之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台灣資方願意提高付出的薪資成本,缺工問題就能得到明顯改善,真正的草莓族不見得一定是年輕的族群,反而更多的企業老闆才是狡獪的狐狸。
美國、德國、新加坡、澳洲、法國、中國等國家,願意以高待遇或優渥條件,吸引國際人才和外國移民,國際人才和國內勞工互相競爭之下,會提升自身能力,留在國內爭取優渥工作機會,企業雖然付出較高的成本,但能夠得到更好的人才,增加競爭力,勞工和企業一起得到更多利潤,互利共存,而非企圖以競相低薪爭取低階勞工,開放外國勞工,因為低薪吸引到的外國勞工是品質落差非常大的,只能暫時改善國內低階工作職缺不足的問題,舉國上下,本國勞工為了和外國低階勞工競爭,不得不委屈就業,全面低薪的就業市場,只會逼大量國內人才外移,企業無法獲得良好人才,競爭力無法提升,一旦跑到國外和國際廠商競爭,只會越來越差導致營運不佳,企業被迫降低營運成本調降薪資,吸引到的勞工素質更差,惡性循環。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資方認為,歐美澳等國的企業毛利結構和台灣產業並不相同,如果台灣企業給予勞工過高薪資,那麼許多技術較低、毛利較低的行業,可能會吃掉大多數的成本,這也是台灣製造業現階段的問題,事實上,企業卻沒有反思,為何自己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產業轉型,依然逗留在過去的低毛利運作模式,台灣過去發達的產業,也不適合現在的台灣,而且台灣目前的基本薪資,並沒有增加到讓企業難以存活的地步,事實上,基本工資調漲以後,2012年上半年的失業率,甚至還低於2011年和2010年,數據顯示,基本工資調漲,不管是女性或男性,對於勞工就業都是有利的。
年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失業率 |
4.44 |
4.13 |
3.91 |
3.91 |
4.14 |
4.85 |
5.21 |
4.39 |
4.17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1970~2000年,台灣擁有源源不絕的年輕勞動力,吸引了外國企業的技術輸入和資金投資,上個世代的企業家順著這些商機闖進市場,幾乎所有產業都有利潤,但這些榮景趨勢的前提是,台灣有廉價勞力,所以外國資方願意進駐,沒有外國資金和技術,根本不會有當時所謂的「經濟奇蹟」,但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下,外國資金和技術投資會移動到比台灣勞力廉價的國家,台灣不可能永遠年輕,墨西哥、巴西、印度、印尼、菲律賓未來擁有上升的勞動比力,世界上會一直有比台灣更年輕的勞力輸出國,反觀中國和台灣在2015年以後,只會加快老化速度,所以不能永遠維持在低報酬率的產業水平上競爭,與其讓舊有企業繼續以上一個世代的營運思維來經營,不如幫助企業轉型,進入適合下個世代的產業型態。
台灣現今的產業問題不在勞工,在於資方被寵壞了,台灣政府對企業的保護太多,得適當去掉一些盔甲,逼他們跟著國際潮流進步,有些產業用傳統的運作思維,本來就會有成長上限的瓶頸,基本上就不可能提升利潤,例如某些基礎加工業、代工業,如果要維持和越南、墨西哥、印尼、巴西等新興市場競爭,根本不可能一直有利潤,反而是像餐飲、教育、行銷設計、生質能源,這些是可以發展出特色化的產業,要透過產業轉型這種模式,才能有利潤,不能一直維持在原有產業的競爭,該外移或退出企業的產業,就該放手,否則劣質企業造成不良就業環境風氣,持續逼國內頂尖人才出走。
曾經,台灣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台灣企業競爭力強,營運利潤高,高薪吸引人才,人才發揮專長,讓公司營運越來越好,讓台灣職場和企業彼此維持藍色外圍的循環趨勢,但2002年以後,十多年來的保守思維和停滯不前的薪資,讓這些優秀的人才都外移了,整個社會欣賞技術價值的老闆太少,為了提高營業利潤和像投資人交代,壓榨員工薪資,於是公司的員工逐漸淘汰成只想依附在大公司裡領薪水的普通職員,員工不想努力求突破,產品無法吸引國內外消費者購買,企業利潤逐漸下滑,企業和職場的循環進入了內層紅色的循環趨勢,整個社會變得無成長動力,投資者不再冒險,反而進入基本民生產業套利,如房地產炒作,房租和廠房租金直接或間接墊高商品的生產成本,商品價格無法在銷售市場具備競爭力,營運不佳,最終導致低薪惡性競爭市場。
所以根本問題是,台灣製造業得轉型,轉型後產生的利潤夠高,才能再度推動整個循環運轉,但沒有高薪吸引人才,也不容易轉型,每個環節都相輔相承,眼下需要靠政府去教育這些老闆們,具體的告訴他們如何吸引人才、建立制度。
開源先於節流,讓企業主知道,先思考成本增加可能帶來的開創與獲利,而不是直接亂砍成本,先用高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然後才有機會開創利潤與績效,而不是節流先於開源,為了節省成本,先跟人才斤斤計較薪資,結果企業發展停滯,與其斤斤計較去雇用三百個臭皮匠,不如好好用三百個臭皮匠的薪資去雇用一個諸葛亮,有頂尖的菁英,才有機會帶動創新跟發展,對獲利思維方式的改變,才是台灣政府跟企業最大的問題。
世界上許多已開發國家,在經歷過人口勞動力巔峰以後,逐漸擺脫低附加價值的產業模式,發展出適合自己國家的產業特色,例如美國的行銷管理、英國的金融服務、德國的工業品質、日本產業的創意與抗壓性、澳洲的原物料出口,轉型成功的國家,經濟榮景才能再持續一段時間,而不是企圖壓抑勞工薪資,產業模式滯留原地,持續和後方迎頭趕上的新興市場競爭,這並非根本解決之道。
企業轉型需要人才、創投、企業主,同時並行,才有機會帶動整個轉型的齒輪成功運轉,每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否則整部機器就會停滯下來,1990年以前,台灣企業家靠著他們過去成功的資金與業務能力,投入新市場或新產業的開創,才有機會能帶領台灣產業走向新一波的產業轉型,但如今企業只想靠著政府政策保護、租稅優惠、低廉勞力來維持微薄利潤,逐漸破壞了整個產業進步的循環。
因為產業轉型需要的是,能掌握消費者要求和感受、富有創造力和行動力、對自己志向有濃厚興趣想要去實現、富有積極性的人,沒有這類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來操盤,這些企業根本無法轉型,但台灣企業主太過吝嗇,破壞了原有的制度化體制、企圖用廉價薪資來壓榨員工,結果造成失去吸引具有高階經營管理或者國際行銷能力的人才,最後反而只吸引到奴才,使得這些企業無法轉型。
現階段台灣需要由政府推動,協助用高薪吸引人才到體質較良好的中小企業,規劃長期轉型路線,讓創投願意出手,投資新創意產業,看到新企業轉型成功,能夠產生理想利潤,老舊企業就會靠攏,不健全的企業則讓市場自然淘汰,中年以上的企業家或管理階層,大多數思維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容易吸收新的創意,再轉為付諸實際的動力,讓年輕的中小企業轉型,產生利潤,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企業跟進,社會風氣改變,後續才會有發展動力。
View Comments
JOE大這句
『台灣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好老闆』
同感!
「年輕人被教育如何當服從的職員,而不是當有自我意識和勇於發聲的員工」,有感
勇於發表意見的,通常也被 narrow minded boss 否定, because those bosses only listen to
their bosses in order to advance their career , without thinking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先用高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然後才有機會開創利潤與績效,而不是節流先於開源,為了節省成本,先跟人才
斤斤計較薪資」,身在人資部門,有更深的感觸...
其實,台灣老闆的感嘆是:臺灣不缺乏好老闆,好人才;而是缺乏有能力的政府,至少是不要扯後腿的政府.
臺灣法條都定得極嚴紊亂而執法就看關係;會通過拿法規出來說OK,不通過也是拿法規出來堵塞,就看他要不要
通過.
單單成立一家公司就要超多的程序與規定或是動用許多的關係,何況日後的法條稅務.
不止是老闆與員工,我們須要的是有遠見的政策與法規.
版主回覆:(08/20/2012 09:07:16 AM)
政府的政客恐怕得數年後才有機會改變了,眼下只能靠企業主自己求新突變
台灣的勞工是在生產產品
Joe 說過生產過剩就等於垃圾
生產垃圾 價格自然便宜
價格既然便宜 怎麼付得起高工資?
去澳洲打工 多是做農牧漁
Joe 當年不是在魚船上做事嗎?
高通膨 民生食品水漲船高
當然付得起高工資
大環境與經濟背景都是主要因素
天時也 地利也
不是光靠人和 (政府或企業主)就能回天~
版主回覆:(08/05/2012 07:23:59 AM)
一樣是賣手機,三星和HTC和APPLE的效率就大不相同,很多行業肯定都有傑出的領先者,既然垃圾沒價值,那企業主應該思考如何避免生產垃圾,自己想不到就花錢雇用更優秀的人才,思考求新突破,而不是同業製造低價垃圾,我要製造出比同業更低價的垃圾來傾銷,大環境本來就會變,一直在變,抱怨環境而不反省的企業自然淘汰,抱怨自己力求突破的企業自然成長
這篇一定要推一下~~說的太中肯了
真正好的員工老闆一定會想辦法留住的,職位替代性高的人可有可無,薪水當然好不哪去,所以joe大是否要運用影響力
鼓勵台灣年輕人應努力多進修多勇於任事,正面積極的人會獲得回饋,現在全台灣年輕人第一志願都是考公務員,連台積
電新進員工都在私下準備,周遭很多公司都找不到人,進來的年輕人卻多是草莓族.
「年輕人被教育如何當服從的職員,而不是當有自我意識和勇於發聲的員工」,在有自我意識和勇於發聲前,應先學會
負責任工作態度以及努力把事情完成的決心.現在年輕人都把自我放在公司任務之前,夢想有時只是幻想,因為他沒有對
這個夢想做任何投資和努力,只是在談話中強調這是未來的自己.
我們公司一些年輕美眉天氣一熱不肯去寄信,外面快要下雨了就不願外出,午休被占用5分鐘都要討回來,每個人都要為
自己的未來負責,或許台灣目前大環境不好,可是每天有些年輕人只會埋怨薪水低,對工作內容挑三揀四的,卻不願意改
變現狀,每天就是吃飯打卡.10年後的自己和現在幾乎一樣,所以有時再要求別人(老闆加薪)前要先要求自己.
版主回覆:(08/05/2012 07:28:12 AM)
因果關係是這樣的,公司出的薪資無法吸引到理想的員工,反倒是吸引了一堆無能力的蒼蠅,我認為你看到的美眉同事並不是理想員工,如果公司開的薪資夠高,那麼有機會吸引更多刻苦耐勞的人前來競爭,你就看不到那些溫室美眉了,他們自然會被優質市場淘汰掉,所以不是你們公司的美眉不行,而是你們公司被優秀人才的眼光淘汰掉,只能選擇那些美眉
員工等老闆+薪才要付出,老闆等員工有所做為才要+薪,雙方就去慢慢等吧,這樣公司會有競爭力???
建議是老闆要明訂遊戲規則(也要得到員工認可,否則亂定,員工是不會理你的),做甚麼事該給什獎勵或懲
處,接下來就會衍生出一些問題出來如老闆耍賴不認帳(這很常見喔)、同事間為自己利益開始內鬥或欺壓其他
同事(這都習以為常),所以又陷入一團亂,不過好一點了,有人在做事了,就這樣打鬧之下做下去吧! 也許
會碰出什火花,哈哈....
JOE講的沒錯, 良禽擇木而居, 台灣員工也不是笨蛋, 只是比較不會表達, 所以一旦有機會, 人才會往高處爬, 出國,
外商....這就是台灣企業喪失競爭力的原因吧!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there were 11.6 million illegal
immigrants in the U.S. in 2008.
美國的非法勞工有好幾百萬人,低附加價值的生產線藍領勞工因工廠外移而喪失工作者亦達數百萬人,可見全球老闆都
想壓低工資.
因此台灣的問題是無法提供穩定成長的高附加價值(技術或品牌)的工作.台灣老闆會改變其Business model(提升
技術或品牌價值)者非常少.即使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工資,土地,環保..),絕大多數台商老闆選擇的是南進(越南,印
尼...)或乾脆退休(已賺足退休金或已屆退休年齡).
要打破此困境主要方法應是政府將國家資源集中在新產業(生技,文創...)或新世代產品(例如LCD顯示器取代CRT顯
示器, 太陽能取代火力發電),因為老闆不會輕易冒險改變其Business model.
但是台灣獨有的統獨問題,國家資源集中在新產業的公平正義(道德上不應獨厚特定產業)問題,以及低水平的選民(想
吃免費午餐)和政客問題(只考慮選舉,只抄短線重表面沒有長期政策),均顯示台灣經濟前景不樂觀.
因此因應之道乃在自力自強增加本身的競爭力,將職場領域擴及全球,即使必須留在台灣也需確保收入在中上層級.
版主回覆:(08/05/2012 07:54:12 AM)
全球企業主想壓低工資是正常的,企業要追求利潤,所以需要政府立法設定界線,同時保障勞工和企業主的利潤
大多數台灣的企業當初把台灣的模式到中國,中國不行了,換到下一個新興市場,唯一沒換的是自己的腦袋
企業無國界!
全球化,人流,金流,物流越來越深,越廣,越快!
全球不僅個人,公司包括政府也相互競爭(行政效率,基礎建設,水電費率,稅率,環保要求...).
資本主義最優先目標是合法的追求利潤極大化,愛國和社會責任優先順序很低甚至沒有(全球經營者多認為合法營業,繳
稅,創造工作就是愛國和善盡社會責任.商人無主國!企業的公益活動都有行銷目的並且可以抵稅.)
事實正如版主所言大多數台灣的企業唯一沒換的是自己的腦袋.
(有多個國家能提供環境讓經營者不用產業升級就能用老方法,老Busines Model賺錢,經營者不會換腦袋!)
然而除經營者自己,沒人或政府能強迫經營者換腦袋.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Face it.
Are you ready?
Wake up! The sooner th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