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工廠遷回美國,大學生站上生產線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78977

美國總統 Obama 大聲喊出「美國要重返製造業」,為了一探虛實,記者從台灣出發,經過18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美國馬里蘭州,造訪巴爾的摩新設的工業區,來到這家受 Obama 高度讚揚的小工廠。

走進千詩碧可蠟燭公司(Chesapeake Bay Candle)去年正式營運的新廠之後,首先進入一間小小的展示廳,牆上掛著千詩碧可1994年成立以來的歷史照片,包括位於中國及越南生產線的製造現 場:幾名員工站在生產線輸送帶的兩邊,低著頭,專注執行單調的勞動工作。

工廠勞工:為了生活,甘願站上生產線

打開工廠的大門,眼前畫面一如剛才看到的越南廠或中國廠照片,只不過,主角換人了。一群美國勞工,站在嘈雜的生產線上埋頭工作著。

生產線的起點,一位中年婦女正從紙箱裡拿出幾個玻璃杯,整齊地放在輸送帶上。這個動作,她每天要執行六個小時,約莫要放上四千五百個杯子;而在1987年至2009年的22年時間,她是每天坐在辦公室裡的辦事員。

中年婦女穿著一件大概是從家裡拿來的圍裙充當工作服,上面難免有些髒汙,但她不以為意:「我在這裡做了八個月,當然,和以往的工作性質差很多;但,我愛這 份工作,再怎麼說,它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感覺。」2009年,她原本服務的公司因不敵景氣衰退決定縮編,她是眾多受害者之一。

生產線上大約有二十名員工,除了中年婦女,還有未滿三十歲的失業青年、放棄就讀大學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原本想去大聯盟打棒球,但在選秀會中沒有被任何球隊選中。」在千詩碧可創辦人徐玫的眼中,這群涵蓋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美國勞工,工作態度並不算差。

刻板印象中,那群習慣借錢消費,不能吃苦耐勞的美國人,似乎已開始改變;而一場「勞動救國運動」,也就在民氣可用的背景下,由政府發動,接著開始風起雲湧。

工廠老闆:搬回美國,成本是主要考量

去年聖誕節前夕,徐玫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電話那端來自白宮。

「聽說你在馬里蘭州蓋了一家新工廠……,想請教,為何要到美國設廠?」徐玫回憶,對方大概一連問了四、五個問題,而她則是據實以答,「搬回美國的主要考量,就是成本。」徐玫開始描述一支來自中國的蠟燭,身價是如何在這幾年快速上漲…。

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是讓徐玫認真思考撤出中國的關鍵轉折,「不管是臨時工或正職員工,企業主都要為他們投保醫療、社會、退休保險, 光是這三保,就讓勞工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也規定,雇用兩年以上的勞工,業主不得隨意解職,「忽然之間,勞工的糾紛變得很多, 解雇一名員工變得很困難,造成更多難以估算的無形成本。」

此外,石油價格上漲造成運輸成本攀升,「2008到2010年間,我們的運輸成本每年增加20%。」徐玫表示,種種因素加總起來,對於毛利率大約只有15%左右的民生用品業者來說,已經無法負荷,「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成本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可以縮短供貨的時間。」

就在徐玫接到意外電話的兩周之後,1月12日,她受邀到華府參加歐巴馬召開的論壇,論壇邀集十四家過去一段時間在美國增加雇員的企業,包括了福特、杜邦、 英特爾、西門子、勞斯萊斯等,在論壇中,每人發言一分鐘,歐巴馬卻讓徐玫整整講了七分鐘。論壇結束,歐巴馬宣布了「In-sourcing Jobs(工作回流國內)」計畫,而其核心,就是要利用中國薪資調漲、美元匯率趨弱的大好機會,一舉復興美國的製造業。

市府官員:QE幫我們一個大忙

場景拉到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中國勞動成本上升的效應,已充分反映在這傳統製造重鎮。

在《富比世》雜誌的近期調查中,密爾瓦基被列為「全美最佳製造業城市」的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這座城市的製造業成長幅度達到7.9%,是報導中十座製造業城市的成長之最。快速復甦的表現,甚至讓歐巴馬選擇在此造勢,二月間,他來到總部位於密爾瓦基市的瑪斯特製鎖公司(Master Lock),過去兩年,這家公司開始陸續把中國的產能移回這裡。

「30幾年來,我第一次看到製造業在這座城市快速成長。」在密爾瓦基城市發展部門工作超過30年的瑪莎布朗說,密爾瓦基是美國的傳統製造業重鎮,但自從她在1980年代初期來此工作之後,這裡的工廠首先是往美國南方移動,然後是墨西哥,接著遭遇全球化,工廠移往中國,然後是越南…。

談到這個過程時,瑪莎布朗以她的祖母為例。「祖母是1905年出生,在1930至1970年代後期,她在密爾瓦基的農業機具廠Allis Charmer工作,可以說是靠著這家公司過了一生。」但在進入1980年代後,受到工資不斷調漲和全球化衝擊,Allis Charmer在1980年代初期結束營業,「祖母很幸運,她是在這家公司付不出退休金之前過世的。」

如同許多業者的意見,瑪莎布朗也認為,美國近期的製造業復甦,主要是拜中國薪資調升與美元匯率貶值所賜,但正因如此,對於製造業復甦趨勢能否延續下去,瑪莎布朗還不敢把話說死。

「畢竟是需要大環境的配合,除了中國薪資得要繼續上漲,也要美元繼續弱勢,美國製造業的復甦才會形成長期趨勢。」在瑪莎布朗的觀察中,密爾瓦基的快速成長,與美元弱勢帶動出口高度相關,「我甚至可以同意,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幫了密爾瓦基一個大忙。」她認真地說。

此外,她也認為美國重建製造業仍有關鍵課題必須克服:「勞動力!」作為密爾瓦基市政府城市發展部次長,瑪莎布朗經常和區域內的各家業者溝通聯繫,「找不到 足夠的勞動力,是業者最感麻煩的問題之一。」她說,經常遇到的勞動力問題有兩種:第一、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不足;第二、美國人民投入製造業的意願不足。

About joe 2354 Articles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3 Comments

  1. 美國就業問題逐獲改善, 現在就看山姆大叔在甚麼時機拉房地產一把
    版主回覆:(03/22/2012 03:06:30 PM)
    拉抬房地產需要數年,短期內不在下跌就很理想

  2. 請問Joe大,若台灣高科搬代工產業終將不行,未來10-20年內應轉向何種產業呢? 除了殯葬業相關之外(沒
    有任何意思,只是多數人不會以此為第一志願),台灣是否適合將發展重心擺在設計產業(非設計代工,而是設
    計產出自有商品)、百貨通路、餐飲服務等等。不然,真的對台灣的未來憂心不已,週圍朋友們不婚、不敢
    生,或只敢生一個的好多。昨天聽到以前的同事因壓力過大在辦公室昏送倒送醫,我當晚睡不著,一直在想,
    一般上班族為何會搞至如此? 看著大家,在職場上一個比一個晚下班,在搭捷運、高鐵的路上,收發信回客戶
    問題,下班回到家繼續收發信,週六日一樣在家工作(求職時週休二日的條件根本沒意義),好像除了工作就是
    工作,這是正常的嗎? 還是有正常休閒時間是一種浪費?
    版主回覆:(03/22/2012 07:55:03 AM)
    台灣未來是微利的時代,甚至是通貨收縮的時代,如果不想困在台灣過你說的生活,那麼最好往國外跑,因為台灣未來會更糟

  3. 請問Joe大,我有一位家人十多年前在美國達拉斯買房,去年賣掉,14年來每年平均獲利不到2%,扣除大大小小的稅,獲利
    只有1%多一點點,尤其是美國每年的房屋稅,並不像台灣房屋稅那麼便宜,100多坪的house,另外加上三個車位,前後庭
    院,他說每年要繳20萬台幣左右,另外還有加上每年的高額保險費用等等,他說除非以自住為主,不然並不像報章雜誌所說
    現在在美國買房未來會有高報酬,所以我想請問JOE大,如果我以買美國房地產的金融商品來取代實際購買美國房地產,那
    要買什麼樣的美國房地產金融商品,謝謝.
    版主回覆:(03/23/2012 02:39:23 PM)
    投資房地產ETF,像外資一樣,炒房不是直接買房,那樣風險太高了,程序也太麻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