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rmal
00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sans-serif”;
}
–>  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包含韓國、中國、日本、印度、東南亞各國,從19世紀以來,長期處於被歐洲和美國等國家侵略而成為殖民地,除了日本和泰國以外,極少數國家能建立穩定政治制度和理想社會福利的政府,人民生活在極度不安定的社會,為了求得不用活在恐懼當中,這些國家人民沒有武力,只能靠錢把自己武裝起來,透過大量的儲蓄,只有足夠的財產,就能有一點跟人談判的籌碼,自己才能在國家政局和社會局勢出現劇烈變動時能夠全身而退,這些國家政府要學習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利用消費的方式提高內需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基本上困難度相對較高,大部分的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模仿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為發展主軸,利用人口紅利、匯率調整、企業保護政策和資本管制,以當產業代工,幫歐洲和美國等國家的海外生產商品地點,透過提供低成本的勞力資源,支撐國內的經濟動力,養活國內人民維持就業環境。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歐美已開發國家因為人口結構發展穩定,消費能力刺激經濟大躍進,勞工薪資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漲,於是第一、第二級產業轉型,或是逐漸把產業外移,利用亞洲廉價的勞動力,國內則是產生了很多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如金融、零售、保險、批發、設計、貿易等,大量吸收亞洲製造業生產商品,養成巨大的內需市場,因為
–>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市場非常龐大
Normal
00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sans-serif”;}

–>,
–>長期作為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打工小弟,代工商品賺取出口財來維生,結果這些東亞國家的出口業產量逐漸擴張到遠超過國家內部需求的負荷,無法靠國內人民消耗全部產能,

–>接受國外企業的代工訂單,維持出口產能擴張就能有間單且豐富的獲利,安逸反而逐漸失去競爭力,忽略產業升級,加上長期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所以不急著擴大內需市場的規模

–>,政府也就沒有迫切地改善產業型態
Normal
00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sans-serif”;}

–>。
  網路泡沫的出現,讓歐美已開發國家更傾向房地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歐洲服務業的某些產業隨著金融炒作的發展,讓第一、第二級產業更萎縮,接著房地產泡沫的出現,也就是次級房貸造成的經濟風暴,消費能力大幅緊縮,直接讓第三級產業工作大幅減少,原本從事第三級產業的勞動力打算重新回頭去做第一、第二級產業,但因為第一、第二級產業在過去景氣繁榮時大量外移,產業資金鏈已經去槓桿化,甚至是整條生產鏈完全移出,失去了第一、第二級產業的工作,產業結構完全不符合當下的國內經濟局勢,加上人口結構不利於年情勞動階級,直接造成的大量勞動階層失業,歐洲進入人口結構負債的時代以後,跟過去的蘇俄和日本一樣,會逐漸退出世界經濟舞台,而美國則積極的在做產業轉型,重拾製造業工業。
  許多亞洲國家過去2040年,靠著大量廉價勞動力代工,生活太過安逸沒有憂患意識的結果,碰到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能力衰退影響,立刻出現產能過剩的情形,所以出口出現衰退,而內需市場又不足以吃下自己的產能,只好降低價格賤賣商品,雖然短期內的出現景氣復甦,但是利潤不足,勞動力需求拉不起來,貧富差距擴大,滿手資金的亞洲資本家面臨到出口產業前景不佳的情況,只好把資金挪往報酬率較穩定的房地產進行炒作。
在蕭條時期,通常是因為能大量生產出來的東西沒產值,而有產值的東西又不能量產,所以要找到方法,讓那些錯誤的生產力,變成正確的生產力,一種是戰爭,讓食物、鋼鐵、勞動力、人命等傳統產品價值大幅增加,讓社會回到起點,只要戰爭死的人夠多,工廠連七十歲的老頭都會請進去發揮生產力,另一種是,村裡已經不再需要擔大糞的人,但需要一個電學科學家去改良電廠來供應電力,所以叫那個擔大糞的人讀了電磁學和基礎物理就變成電學科學家,讓產業產能多餘的人才轉變成產業產能不足的人才

經濟蕭條其實是對人類社會的考試,人類需要突破這一階段,走向另一階段,建立另外形態的社會,要不就是將現在社會砍掉重練,恢復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市場並不是以國家為單位的,所以要了解市場問題,首先得超越國家,這是大多數政府所忽視的重點,例如,在上海能賣的產品,不等於在福建、廣州和北京也能賣,在不同的地方,用的市場策略、人脈,都不會相同,成本也不一樣,甚至不能共用,越大的市場越複雜,保持市場正常運作更難,那才是問題所在,以臺灣為例,最大的問題在於,用甚麼方式去保持市場,如果臺灣出口的是石油,那暫時不必擔心的,因為國際競爭者不多,但臺灣出口的卻是工業品和農業品,這點就不太一樣,在鄰近的大陸市場並非自己不具有生產力,在開發大陸市場時,中國本土的農業和工業產品也同時和臺灣競爭,談市場的時候不能不談競爭,市場的規則並非單純的先到先贏,市場不是金礦躺著等人去挖,你的商品必須有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達成的方式有很多種,當然這得靠政府做對的方向輔助

台灣是島國,有許多港口,能發展的港口城市,背後須有政治力量的支持,新加坡如果是李氏企業,而非國家,沒有政治力量支持的港口沒辦法保障自己的利益,政治力量代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力量,成功的港口要不就是擁有地區性的政治獨立和中立,要不就是在所處的國家政治有相當強的影響力,例如香港是把金融業建立在港口業之上,轉變成港口貿易業務的擴張,創造了更大的產值,想了解市場競爭實況,我們直接回到產業結構來分析

大部分的人都會將內需的理想發展當成了必然情況,亞洲許多國家如台灣、韓國、中國、日本等,在人口勞動力上升期都是出口經濟,那是因為本身的條件有缺陷,美國能夠以內需為主是因為本身的資源條件優越,大多數人只想到內需的好處,卻沒想到構成內需的過程,內需本身就是建立在持續的消費習慣上,而消費習慣則是建立在穩定的收入上,如果收入不穩定,職業不穩定,或者薪酬沒有保障,那麼硬要別人消費是不合理的,大家有錢不花或者儲蓄率很高,其實是因為有些東西不是花了就必然能賺回來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資源,特別是能源,例如對於出口型的台灣,石油和其副產品是工業的基石,農業和水資源也並非相當豐富,資源問題才是這些經濟體必須依賴外貿的真正原因,不是說光靠勞力工業,就能用人力代替原料,特別是越高等的產業,人才和專業技能要求越高,不可能直接將已有的產業人口轉移過去,行業的問題不難解決,但是結構的問題難度極高,人力是需要教育才能夠提升品質,不能隨便轉移的,不是把十個人從田拿去飯店就會使飯店服務變好,電子廠的工程師是不能拿去管飯店的,這不是產業政策而是教育政策的問題,高質素的產業人才需要長時間的教育策劃,人力一直迂迴調整是不會提升質素的,有時增加內需不如減產,非專業化或是薄利多銷反而只是在破壞商品素質,很多時不是人數就可以彌補的,素質破壞了,競爭力反而下滑,景氣是不會回升的,接受景氣的衝擊才是實務

不管怎樣提升內需,電子廠還是撐不起來的,不可能一人用五六臺電腦甚至更多,那根本不可能,「內需」的反面不是「外銷」,外銷下降時也不是用「內需」就能解決的,不是內需就是外銷,這完全是消費主義的想法,你臺灣根本提供不了那麼大的消費量,就算提供得了,也承受不了那麼多的資源消耗,律師就是一瞬間不可能跑去當技師的,現代社會需求的是高專業的分工,而不是人海戰術,人力資源到處挪用反而會使成本效益大降,現代經濟需求的是知識型勞動而不是單純勞動,但知識不是三個月的補習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作業員本身也是很高技術的工作,而且即使是第三產業,所需求的技術往往更不是人人可以短時間學會的,例如專業的木工、車修、汽車、電腦、技術人員,一般高等教育培育出來的研究生或大學生幾乎不可能取代

社會最難製造的其實是大量高技術的職缺,經濟一出現問題,被緊縮的也一定是高技術職缺,經驗也是知識一部份,技術職位對經驗、學歷和年紀的要求其實是更嚴格的,所以不能讓專業技術工作出現傳承上的斷層,科技業的支柱是科學教育,只要教育水準能維持,科技業是承受得住很大的衝擊的,但農業的荒廢卻難以重建,農業是吸收經濟震撼的緩衝護盾,在市場氣氛低沉而且模糊的時候,農業必然是優先保障的,在經濟上要非常謹慎,而第三產業也需要消費者,消費者就是來自原本第一、二產業的人,以美國為例,原本從事第一、二產業的人,在擴大內需發展以後,雖然後來轉型成為第三產業,把第一、二產業外包到美國以外的國家,但消費力依出現緊縮,美國政府立刻把第三產業的人規劃挪移到第一、第二產業去,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換,除了可以為下一個景氣循環做準備,也可以有效率縮小當下面對經濟衰退的衝擊

美國產業結構轉型資料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16341254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16341363
新聞:生產成本差距縮小,美企撤離大陸回流美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18146.shtml

產業結構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16343029

2009~2014年,全球有高機率仍然會壟罩在相對高價的原物料與原油價格環境,而美國正在全面提升製造業和農業的發展模式,為下一個階段的升級服務業內需做準備,增加原料與工具的進口,減少成品進口,改由美國國內自行生產,歐盟和中國未來人口結構逐漸趨向老化,所以台灣在人口紅利耗盡以前,也必須做產業結構的改革,以農業發展為例,台灣有大量面積處於熱帶地區,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甘蔗是砂糖生產效率最高的農產品,拜現今化工科技的進步,玉米、甜菜、甘蔗等都可以轉換成替代能源酒精,也就是說,台灣如果改良過去的農業發展模式,提高甘蔗產量,10公噸的甘蔗約可提煉出一公噸的粗糖或175萬加侖的乙醇,甘蔗可以生產砂糖增加自足率,多餘的甘蔗還可以提煉成能源酒精,產能過剩還可以變成能源酒精,因此,當國際糖價較有利可圖時,傾向於生產粗糖以賺取外匯,而國際糖價低迷時,則有利於製造酒精來減輕進口原油的負擔。

隨著未來國際油價仍然維持高價位,國際原油維持在70美元以下的時期越來越短,生產價格上漲機率較高的替代能源酒精,比價格未必能上揚的科技製造業更理想,甚至生產出來的替代能源酒精,還能提供國內自用,廣設替代能源酒精加油站,降低國內能源使用成本,製造業沒辦法多賺10元,那麼能源支出少花10元,就能維持貿易順差,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農民收益自然增加,引導更多人才轉往能源農業發展,減少製造業人口的供給,自然能提高製造業的薪資收入,島國如果不能產油,那麼就是自己開發新能源,只要能提高能源的自足率,減少能源進口,穩定國內物價更有利

在地球上,能源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利用替代能源酒精來解決甘蔗面對的產能可能過剩問題,不僅提高農業的產能,穩定國內能源價格,還能間接有益於第二產業,避開和亞洲製造出口業的競爭與降低製造業人口過多的問題,這是針對農業的改革,美國改革農業發展也是這個主軸,但美國是溫帶氣候,只能種玉米或甜菜,但台灣能種植更高效率的甘蔗,如果政府能用類似想法在產業的轉換上,三種產業先後做改革,那麼就能更高效率減少台灣邁入人口結構老化的衝擊

農作物轉換替代酒精能源效率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joejoejoe&b=28&f=1899494559&p=93
原油價格與農作物關係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16337937

本文經網路作家Chenglap同意後,經Joe整理與加入資料,改編而成

joe

經濟、政治、歷史、科技組成的投資訊息天天都在蛻變,這裡是討論各種國際時事、國際商品投資、外幣定存、總體經濟、原物料與各種ETF投資的blog

View Comments

  • JOE大:您最後一段寫得很好!和我一直以來的想法不謀而合,種樹有啥用與功能性?廣大的台糖土地不種甘蔗?卻老
    是想佔人民與政府的便宜!老是拿去造林!造一些不值錢又不能造紙的林?來去賺補助造林的閒錢比較快嗎?還是政府
    政策失敗?讓老百姓與法人團體都想去賺造林賺補助款!盡作一些好逸惡勞的工作,既沒產值!又無附加價值!真的只
    是在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阿!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是加速消耗國力而以罷了。
    希望造林補貼即日取消吧!就如JOE大講的!生產糖或是酒精來調節市場供需,都會比造林來的有意義與實惠。
    版主回覆:(11/18/2011 11:18:43 AM)
    造林是好事,錯的是制定錯誤政策的政府,不能怪錯對象

  • 人類為了經濟在生態破壞上不遺餘力,為了賺錢犧牲與萬物共處的機會,造
    林是還給大自然的一抹公道呀!與自然萬物學會共生,人類才有可能永績富
    足健康的生存.
    版主回覆:(11/21/2011 05:04:33 AM)
    台灣政府對於森林維護完全無心力,讓山坡地過於開發,原本不開發,就沒有後來造林的問題,政府一直在做錯事

  • "自然萬物學會共生"這句我非常同意!不過前提是先滿足人類需求之下才有可能?不然只
    會加速破壞地球資源在先,我們可以還山於林~保留水資源與山地資源!卻無法再創造平
    地原貌與生態原有的完整性,台灣已容下2300萬人口,土地平原本就不多!不應該再浪費
    土地資源,外加耗費國庫補貼造林!造林當然很好!不過造在保護區與林地或土石流地
    區,這樣不一舉數得~皆大歡喜。
    版主回覆:(11/21/2011 05:09:22 AM)
    台灣的土地資源適當規劃是足夠的,是政府規劃不良,讓人口分布不均,才造成人與林爭地,無效率的政府,禍害遺千年

Recent Posts

202410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

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數據突然嚴重...

3 週 ago

20240926美國GDP例行性修正數值

美國政府在9月26號公布了近期...

2 個月 ago

202408美國就業情況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公布2...

2 個月 ago

美國經濟面臨衰退了嗎?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近來公...

4 個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