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轉錄自http://www.ptt.cc/bbs/Fund/M.1204454792.A.E00.html
Modify Time 20080303 0132 版權PTT作者 dasein79
==============================================================
會轉錄這篇的原因是原作以簡單的例子說明物品價值的轉換
文後自己又做了一些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給你一個與傳統觀念不太一樣的想法。
如果我們拋棄貨幣這概念,也不再理會所謂的購買力,
甚至拋棄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界線,那麼,
所謂的投資,不過是你將一種商品換成另外一種商品的過程。
新台幣現金,新台幣存款,美元存款,XX基金,房地產通通是一種商品,
每一種商品都可以利用另外一種商品來計價。
每一種商品,也可以轉換成另外一種商品,但是必須付出轉換成本。
商品之間,各自有不同的流動性,並且依據供需法則,有所升貶。
因為事先已經說明,揚棄貨幣這個概念,所以市場就會變成以物易物的狀況。
用新台幣買美國公債,也就等於你賣出新台幣,買入美國公債。
假若有N種商品,那每一種商品都會有(N-1)種計價方式。
例如:
美國三十年期公債,當然可以用美金計價,美金與台幣之間存在著交換的機制,
那當然也可以用台幣計價;美金跟黃金之間存在著交換的機制(能買賣就可以)
,那當然也可以用黃金計價;而台幣跟鼎泰豐的湯包之間也存在著交換機制,
所以美國公債當然也可以用鼎泰豐的湯包計價。
一籠鼎泰豐的湯包 = x 盎司的美國公債 = y NTD的美國公債。
鼎泰豐的湯包比原料貴很多,但是賞味期短,那就意味著他有極高的時間價值,
嚴重價外,premium很高,買方大概只能吃掉變成大便。
但是,如果你能用特殊方法火速送達美國,
留學生可能願意用更高的價格來購買,你的獲利會很高。
當然,湯包的替代性很高(當留學生吃不到鼎泰豐的湯包時,可能會選擇其他的湯包)
,這就是鼎泰豐的湯包價格變動的特性。
但是每一天出爐的湯包都會有它的價格,當然可以成為美國公債的計價工具。
只是,利用這種方式來計價,除非是報價者想自找麻煩,否則不會有人這樣做。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鼎泰豐的老闆,他如果打算投資美債,他可能真的會思考,
他要賣出多少顆湯包,才能買進這筆債券。
同理類推,勞務何嘗不能轉化為每一筆投資的計價方式?
事實上,這是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會說:糟糕,這幾天的崩盤,讓我這幾個月上班都在做白工了。
計價方式是一種基於觀察者方便的工具,鼎泰豐的老闆當然能夠理解:
今天的跌幅讓他損失多少籠湯包;
清潔工也能理解,賠掉「打掃一百零五間廁所」的損失是多少;
台幣計價方便台灣人,美元計價方便美國人,歐元計價方便歐洲人。如此而已。
計價是不需考慮交換成本的,但是投資時,就要考慮交換成本。
「美元」跟「歐元」之間的交換成本叫做匯損,風險幾乎沒有。
「湯包」與「美元」之間的交換成本,就複雜很多了,要考慮的風險也很多,
絕對會包括:
生產過程的資本與勞力投入配置、鼎泰豐財務週轉狀況,
台灣景氣、台灣倒閉風險等等一大堆。
通常,人們只有在買進時,才會考慮盈虧,事實上,贖回也是另外一種的買進。
你所擁有的資產,就在各種投資商品之間轉換來轉換去。
如果想獲利,最好能夠了解這種「停不下來的投資」,腦筋才不會像水泥一樣凝固。
例如,什麼叫做「停利」?印度基金的停利,就是投資台幣的意思。
當投資的手伸出國界了,心也要一起出去。
所以,當你看到台幣升值,讓你的海外資產虧損時,
你應該想的是:「可惜!錯過台幣升值的機會。那麼下個機會在哪裡?」
這是一種心態而已,我稱之為「投資標的本位主義」,你的資產在哪裡,
就從哪裡來思考(要說計價也可以),尋找下一個獲利的機會。
唯一的絕對虧損是交易成本,此外都是相對的。
==============================================================
不管投資股票 , 基金 , 外匯 , 期貨 , 債卷 , 保險 等任何產品
都是將物品的價值透過轉換來獲利,文中有一段話
當你看到台幣升值,讓你的海外資產虧損時,
你應該想的是:「可惜!錯過台幣升值的機會。那麼下個機會在哪裡?」
能明白和真正實行這個 key point , 你的投資策略才能夠正式進入獲利的階段
基本上不可能有人投資任何商品每次都能順利獲利的 , Buffett也不例外
前兩年網路銀行還不盛行的時候 , 我每天都再跑bank和證卷行 , 常常碰到其他投資客
有時等待的過程中會交談 , 當然會談一些彼此的投資方式 , 常常碰到當我說
:「我也有投資外幣」時, 別人第一反應都是:「你不怕匯差嗎?」
(99%的人聽到外幣都怕匯差 , 當然我不會去解釋那麼多)
但我會問你有買保險嗎 , 很意外的大部分的都剛好有 , 然後就轉開話題…..
解釋很多是很麻煩的事,尤其是一再的repeat , 會很像機器人
如果你能想到這句話”錯過這次xx幣升值的機會。那麼下個機會在哪裡”
就不會一直擔心短期匯差(基本上我幾乎在blog一直講這個,因為常看到這個問題)
有人很擔心美元要很久匯率才能贖回來(我想頂多放半年)
有買過保險應該會有個經驗,保險通常都需要長時間去累積
通常只是透過一群理財專家拿你的錢去投資 , 但收集資金需要有正當的方式
股票是以公司的資源和獲利來交換暫時的資金
外匯是以手上的異幣來做交換
期貨是以原物料或其他物品做交換
保險通常是以你的健康,保障,省時投資來做交換
基金是理財專家收集一群人的錢,拿龐大的資金去做投資
方法不同,但原理是一樣的,會問我怕不怕匯差的通常都有買保險
(我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特殊原因,我沒做過統計)
保險也有匯差和其他虧損的時候,基金股票也都一樣,差別只是有沒有親身經歷而已
保險6年以上都能買進了,我想匯差不用6年絕對會回來,除非你能買在歷史天價
我平常外匯投資賺的錢都再輾轉投入外匯市場,會實際拿出來花的是每個月利息
本金留著為下一筆交易做打算或等待匯率上漲
不管任何投資都需要時間,不要去趕時間,除非你有時光機或100%的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