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 A 股化,瞄準台灣生技股拔樁

港股變得不一樣了!今年 2 月全球股災以前,香港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寫下了已開發市場最高漲幅,一大助力是中國資金透過滬港通、深港通機制,南下炒股。台灣投資界盛傳,中資投入港股的交易金額,快要逼近台股,台股就要被邊緣化了!

這是一個牽涉資金滾動、權力消長、標的轉移的投資新戰局。

「非常危險!」國內知名創投界大老、生華生技董事長胡定吾說,中國股民南下炒股,「這是天大的變化。(港股)就像我們早年 1987 到 2000 年這段時間,台灣股市很瘋狂。」

同時,港股過去是以金融、消費、地產為主,但元大投信大中華豐益平衡基金經理人張聖鴻觀察,近年來香港恒生國際指數,開始加入跟「新經濟」有關的類股,如科技、電商,以及電信服務、醫療等,將金融股比例下拉,「這意味說,港交所希望港股能有一些跟過去不一樣的風貌。」

第一變,北方資金湧入香港

滬、深港通(南向簡稱港股通),讓中資對港股影響力大大增加,加上港交所刻意推動的類股多元化,不只牽涉到本土生技公司該上哪掛牌,也牽動台灣股民的投資偏好。這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

港股通上路後,俗稱「北水南流」的中資從上海與深圳證交所湧入香港,群益投信統計,這些資金今年第一季買超港幣 1,200 億元,創下單季新高。

包括中國前五大券商的華泰證券,與平安集團旗下平安信託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更估出港股通占港股成交金額比重,高達 18%、13%。台灣也有人提出,去年港股通日均成交額逼近台股,視為台股危機。

但是,這些說法有對、有錯。錯的是,港交所公布的北水南流成交金額,是買進加上賣出,但成交量只能算一邊,亦即金額要除以 2。根據港交所 3 月底公布給投資人的業績報告,去年「兩通」占港股成交比重約莫落在 5%、6%,今年 2 月則創下 8.4% 新高,而去年成交金額其實只有台股的 1 成 7。

對的是,雖然看好港股、唱衰台股的人,高估現階段中資在港股的比重,但中資對港股影響力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今年 1 月港股漲贏其他國際股市,正因為它有來自南向資金的增量。」群益投信大中華雙力優勢基金經理人洪玉婷說。

第二變,十大券商九家中資

在此趨勢中,中資券商的崛起尤為關鍵。香港一直以來是法人為主的市場,根據彭博(Bloomberg)資料,港股散戶占交易比重只約 23%,遠遜於台灣的 6 成。機構法人仰賴報告挑股,沒有人寫報告,就沒有交易。但外資券商在 2,000 多檔港股中,只針對約 200 檔寫評估報告。

如今,隨著中資南下炒港股,吸引了大量中資券商投入。由於近年香港新掛牌公司有很高比重為中國公司,根據彭博統計,承銷港股掛牌業務的前 10 大券商,比起 10 年前由外資主導,去年竟然已有 9 家是中資,外資只剩下第 7 名的美林證券一枝獨秀。這預告港股未來的飆股,將有新面貌。

第三變,中小型股更活潑

「中資前 10 大券商,大概都有 2、300 名研究員的規模,」曾任海通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分析師的擘詳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黃薰輝分析,加上一些香港上市公司在上海 A 股也掛牌,在基本面研究所做的工一樣,非常容易擊敗外資團隊,覆蓋到中小型行業。

事實上,中國華泰證券港股研究總監丁涵之就宣告,目標是在一年內,對滬、深港通可交易的香港上市公司,做全面「覆蓋」,也就是替約 4、500 檔股票撰寫評估報告。

這些報告,正好搭配上港股投資人對大型股與中小型股的偏好變化。雖然中資南下主要仍以買賣香港大型藍籌股為主,但保德信投信大中華基金經理人陳舜津留意到,中資也著墨一些籌碼集中的中小型股或利基型公司,導致部分中小型股變活潑。

第四變,重題材更甚業績

同時,過去由機構投資人主導的港股,也開始出現 A 股化,也就是重視炒作題材更甚業績。「內地的投資人不一樣,」張聖鴻指出,過去港股投資人對於公司財報、業績有無灌水等細節相當注重,但內地投資人選取標的時,則是對於業績表現相對寬容,偏好有題材的公司。

過去,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一定要獲利,並曾拒絕「同股不同權」(註:同樣的股權,給予不同投票權重),讓阿里巴巴棄港赴美上市。為了活絡港股,港交所預告,4 月底前將公告讓生技新藥等無業績公司上市的細則,「同股不同權」同樣最快 4 月底前定案。

第五變,來台獵生技股

近年台股掛牌主力的生技公司,成為港交所「拔樁」目標。為了邀請台灣生技公司掛牌,港交所派出國際招商最高主管來台遊說,3 月更舉行生技峰會,包括中天、友華與杏輝等老牌生醫集團,都在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的帶團下,赴港參加。

「這(政策)吸引力非常強,」黃薰輝在香港營運的基金,有一部分屬創投基金,他說,今年以來,至少有 3 家台灣未上市生技公司上門來徵詢,而且他發現,中資基金布局生技股竟是「看著大餅想題材」,有些公司才剛增加一點生醫營業項目,買盤就進來,「有些買方機構,就是求這類股票若渴。」

不過,全台前 3 大學名藥廠之一的美時製藥董事長林群,對此沒那麼悲觀。他分析,香港市值最大的生技股復星藥業,市值約新台幣 4,300 億元,但台灣市值最大的生技股中裕,市值只有約 600 億元,「不論過去、近期,漲最多的還是大型醫藥股,要思考,上海大媽會買小小的台灣股票嗎?」

事實上,獲列入滬、深港通的港股可交易個股,市值必須在港幣 50 億元(約新台幣 190 億元)以上,台灣市值有此水準的生技公司,只有 10 多檔,而且之後能否成為中資的操作目標,也仍是未知數。

對於台灣投資人,港股一直是券商複委託投資海外股市的第 2 大市場,不論生技股是否出走,本土散戶依然能藉機搭上由中資抬轎的順風車。

日盛中國戰略 A 股基金經理人黃上修分析,雖然全球股災導致港股 2 月以來表現不佳,但表現亮眼的醫藥股,和過去一直是港股主力之一的地產股,都有望繼續延續好表現,而騰訊做為科技股中的指標股,未來更是有機會受到中國擬推出包括百度、騰訊等 8 家的中國存託憑證(CDR)效應影響,後續表現依舊看好。

從選股角度看,禮正投顧副董事長毛仁傑認為,未來台灣投資人如果想跟著炒中資愛好股,選股時可以挑:中國特色新經濟股、在中港兩地雙掛牌可比價的套利股,以及當前港交所特別補強開放的股票,例如生技股。

但對於台灣的資本市場,「我們真的好公司,被(港股)新政策吸走的危險性是有的,」胡定吾說,能去香港掛牌,一定也是台灣體質好、規模大的生技公司,「這就很像,香港大學跑到北京清華,把各系狀元要走了。」

港股當前的巨變,正牽動著台股重要性的消長。未來,台股面臨的不只資金出走擔憂,還包括標的變少的挑戰。

(作者:陳慶徽、蔡靚萱;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Ron Reiring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