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老兵十年浮沉感悟:只要不作死,成功只是時間和程度問題

一切投資原理本質上都是對複利的解釋和應用。

你忠誠於複利,收益就會忠誠於你!

從29-39歲也許是人生中可能性最多的階段。因為這個年齡段兼具了理想、精力、初步的職業資歷和社會資源,大多數人生層次的分道揚鑣,大概都是起始於這個期間。除此以外呢,就是個人角色的轉變,建立家庭,成為父親,同時又從鮮肉走向大叔。

坦率講,現在的狀態肯定是我10年前沒有預期到的,雖然一路也有些小坎坷小麻煩,但總得來說自己算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雖然偶爾也噴幾句發發牢騷,但在內心深處是對這個時代充滿感恩的。

8708941a-94dd-4a04-88df-81e84cb31654.png

還是重點談談投資這個主題吧。在過去的10年裏,除08年總流動資產(除房產、車之外的所有流動資產總額,因為對於職業投資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總流動資產收益率,它反映的是對所有可投資資產的綜合配置能力,更真實和全面)的增長為-18%,其它年份均為正收益。其中06、07、09、13、15、16 年的收益率較高,而10、11、12、14 年則很平淡。

如果刨除06和07年極高收益的不可複製因素,自08年末至16年末的資產增值恰好8年10倍(幾乎所有收益均來自投資收益,且此收益並未使用過杠杆。且自14年底以來幫助少數朋友打理帳戶的提成所得已經扣除在本收益統計之外),且這個收益統計其實比實際增值要保守——因為這8年的所有生活費用也不是個小數字,而這部分支出降低了同期的總流動資產收益率數據。

這當然算不得什麼業績神話,8年的複合收益率不過也就是33.35% 左右(之前的06和07年雖然收益率極高,但有過多運氣成分,暫不計入)。但我比較欣慰的有幾點:

第一,這8年從完全懵懂狀態起步,邊自學邊實踐,在歷經多次複雜市場環境後居然從未受過一次重創;

第二,學習進階較快。

說實話,幹點兒其它事兒十年磨一劍都應該有點兒成就了,投資卻未必。 走正確的路特別重要,但很多人都是需要先把各種彎路都走個七七八八才意識到對的那條是什麼,這麼一折騰可能六七年過去了還沒真正出發,更慘的是在折騰過程中自己大部隊已經被消滅了。

如果把投資學習比作過迷宮的話,我大概抽根煙的功夫已經找到入口了,在迷宮裏雖然也曾暈頭轉向過,但沒有一次真正掉進大坑裏。我明白的很多道理其實是通過看別人的慘痛經歷學到的。應該說和我一起出發的一大群人裏,我可能是第一批走出迷宮的,而且回頭一看,跟出來的不多。

第三,站在評估自己的角度去復盤過去和展望未來,讓我踏實的不是今天的我能力更強了,而是未來的我破綻會越來越少。

審視自己過去的投資成果有一個秘訣,就是如果成績都是來自於抓住一個又一個的最牛股,或者一個又一個的精彩絕倫的交易,其實那真的是噩耗。因為這種事兒根本不是人類常態,它說明未來再現的概率在急劇的降低。但還好,我一直在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投資結果與常識掛鉤,與長期的大概率更緊密結合。

總得來講,過去的十年,特別其中08年到16年的8年裏,我的投資記錄呈現出較強的穩健性。這裏確實有一些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可能你的淨值也就呈現什麼樣的曲線。這裏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性格品質,它並非源自投資,卻很可能會在投資的世界裏放大。

比如就我來說,穩健傾向的性格並非是在投資後才顯現的。很早前的工作中,我管理下的項目無論進度、質量還是成本大多是相當可控和靠譜的(做過項目管理的同學知道實際上這三者之間經常是矛盾的,這與投資又有一點像:收益率、安全性、持續時間之間也有類似的相互制約)。我向來不喜歡失控的感覺,相比「愛拼才會贏」,我更相信「有備無患」和「謀定而後動」。

因為穩健的傾向,我有幾次放棄了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機會,回頭來看,似乎如果更敢賭成績會出色很多(06和07年應該算豪賭,但那時是有退路的,也是當時階段的理性選擇,後面再講)。同樣因為穩健的品格,又避免了幾次判斷錯誤可能導致的重大投資損失。那麼,如果投資是一個能持續幾十年的工作,是敢賭更重要還是穩健更重要呢?答案不言自明。

很多人都曾希望找到投資的絕對真理,但真正學進去用起來會發現,矛盾無所不在,「絕對真理」本身就是一個陷阱。跨越這個陷阱的出發點,是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好的投資方法,第一必須高度貼合複利原理,第二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些情況包括了性格秉性、理財期望、能力特徵等。

所以你會發現,這兩條裏的第一條是普適的,所謂的投資門派差異其實都是表象,其本質一定要在複利層面上邏輯紮實可靠且實證長期有效;而第二條則是個性化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甚至是根據自身情況的變化而動態調整的。我幾年前曾說「投資要有原則的靈活」正是此意。

有原則的部分不可動搖,可靈活的部分不必教條。想明白了,投資想不順不舒服都很難。沒想明白,則很容易處於一種經常性擰巴的狀態,既不順也不舒服,弄不好還容易極端和偏執。

投資能力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就像有人擅長文藝,有人擅長運動,有人擅長編程,而我們只是恰好擅長在股票市場賺錢而已。當然,這絕非代表投資是容易的,甚至不代表投資總是順利的。

以我為例,如果你截取14年的後2個月來看會發現我是個loser。因為那兩個月市場拔地而起暴漲幾十個點,大量股票翻番,而我的淨值卻只有幾個點的漲幅。又比如15年的上半年,動輒翻番的股神頻出,如果你這個區間看我的投資收益,不過也就是大體跟上市場而已。在這兩個區間內,數據在證明我不太適合股市。

不過如果把統計期間調整一下,比如從14年11月一直拉到16年三季度末,市場經過了暴漲暴跌再暴漲再暴跌等n個循環,而我們的淨值不慌不忙跑到了120% 左右(同期滬深300漲幅9.6%);又比如把統計時間取到15年5月中接近市場頂部開始,到今年3季度末,滬深300同期是-28%,而我們的淨值是同期 +60% 左右。

如果再拉長點時間看,過去的七八年,每年也沒創造什麼神話,但一步步穩健前行積累下來,已經是人生級別的差異了。為什麼成熟的投資人並不太在乎階段性的收益狀況呢?因為通過一系列思維和行為上的進階,我們終於讓時間成為了我們最可靠的盟友。每個階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階段連續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

雖然10年以投資的尺度來講算不得很長,但已經足夠濃縮出一個終極經驗:一切投資原理本質上都是對複利的解釋和應用,你忠誠於複利,收益就會忠誠於你。

投資對於生活而言,並非都是冷冰冰的數字,投資的歷程也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如果一個人總是有沉重的財務壓力固然不幸,但一輩子從來沒缺過錢我覺得其實也沒啥意思。能有一個奮鬥的過程並且獲得成功,可能是最幸運的。但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投資的成功確實並不輕鬆。

芒格說「40歲才能真正做價值投資」大體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越來越感覺到投資要想做到「可持續的成功」(我想這大概是價值投資的根本目標),真的需要一種篤定的狀態,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首先是一定的資產規模基礎,老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可以從物質基礎上祛除掉「一夜暴富」的雜念。除了富二代,要達到這個基礎怕是要工作很多年。

另一方面則是思想格局的穩定,而這恰恰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理論研習,結合實踐中的各種掙扎、試錯、總結之後才能具備,並非輕飄飄念幾句大師語錄就能解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並非很年輕就能達到。

投資其實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和思想思維的一個分支,所以具體的研究和報表等等當然是要看的,但光是紮在報告和數據裏,可能並不十分有利,而且肯定不是很有趣。

我個人覺得,多留些時間,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盡量不帶偏見的審視我們生活的變遷和時代的脈動,往往能獲得一些更深層次的感悟,並對具體的投資行為提供無形卻厚重的信念支撐。

如果從具體的方法上說,投資人實現財務目標的路途與公司創造價值差不多,主要取決於對 R,N,G 三個要素的調動。R 就是收益率,N 就是持續期,G 就是資本規模。我曾經說過,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最好的模型是:初期極高的 R,而後期極長的 N。

這其實就是我在幾年前所說的,早期本金小而且年輕輸得起的階段,可以在正確的方向上下重注豪賭,追求的是一擊必殺的高彈性。但到了資金規模化操作階段,大幅折損的代價極高而即便小勝的絕對值已經不小,所以需要的是增強反脆弱性,保持穩健的高勝率為第一要務。

對於資產管理人來說則還有一個要素就是G,這類似公司的增發擴張資本規模,但是比一般的生意對規模更加敏感。特別是資本杠杆足夠高以後,對於R和N的要求甚至都直線下降,這也是為何那麼多從業者千方百計要去做大規模的原因。

從一般規律來看,投資人的進階往往循著這樣的次序:入門,其實就是找到正確的方向,否則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一輩子也是枉然;成長,這個階段需要突出的尋找好機會的能力,側重追求集中把握機會的高彈性,高 R 為王。但這個時候還遠談不上成熟,破綻也多,是崛起最快但也最脆弱的時期,大約是淘汰率最高的階段,大多數人止步於此。

接著是成功,到這個階段能力強不如破綻少,以高風險為代價的高收益已經得不償失,不敗的長N才是王道。只要不作死,成功只是時間和程度問題;偉大,這個不是能刻意追求的級別了,能力品格境界時勢缺一不可。

對於職業投資來講,最初的幾年很關鍵。能在熊市開始職業投資是一種幸運。我壓力最大的時候就是11和12年,這時距離06-07年獲得第一桶金已經過去了4 年,但市場卻處於持續的下跌和低迷中。更重要的是由於離開職場已經較長時間,退路其實也不多了。隨著家庭開支的逐漸增長,壓力可想而知。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還有什麼含金量呢?我現在很感謝那2年的歷練,更感謝自己頂住壓力堅持做了正確的事。當市場最困難的環境也無法打敗最脆弱時期的你時,可能就是堅定走向職業投資之路最好的契機。

但我看到的卻大多相反:在牛市自己最得意的時候決定去做職業投資,我覺得那大概率會害人害己。那之後某年後我曾在寺裏取到一個簽,上面的字倒是很符合回看最困難時期的心境:漸漸濃雲散,看看月再明,逢春花草開,雨過竹重青。

前面說了長N,其實高可持續的投資不僅僅是專業領域本身的問題,還是生活策略的問題。我發現要實現長N特別強調要有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的生活是第一位的。近年出現了好幾個非常勤奮的投資人英年早逝的案例,這實在是代價慘痛。必須認識到健康是實現長周期複利的第一保障。

除此以外,特別要恰當處理好欲望。健康的欲望是進步的動力,失控的欲望則是個生活的黑洞。其實投資做到某個階段,你已經能算出來這輩子將不會再為錢煩惱了,但這與你不再煩惱是兩碼事,而且錢解決不了的麻煩才是真麻煩。人在消費上所能得到的幸福感是快速邊際遞減的,第一個包子永遠是最美味的。要想靠更高階的消費來維持人生的滿意度,其實既困難又可悲。

而且人有時候很奇怪,在你沒有消費能力的時候,你想擁有的會很多。因為那些東西代表著成功、被滿足的虛榮心、高逼格和某種尊貴身份的象徵。但當這些東西都垂手可得甚至都算不上什麼大的消費支出時,你反而對其中很多東西都沒什麼興趣了。因為那時的你已經有足夠的自我認同,不再需要額外的外部評分了。

此時你的消費僅僅是因為喜歡,而不會是為了讓人看到。而自己喜歡其實真的很簡單,吃魚翅海參就一定比大排檔來得舒暢?花上百萬會費去打高爾夫真的比在打乒乓球更有樂趣?而且作為職業投資人,生活環境也非常單純,幾乎不存在生意場上的實力暗示或者人際之間的逼格比拼。所以職業投資人非常好的一點,就是越來越活得自我和本我。

不過經常看到有人問:職業投資會不會很無聊很寂寞與社會脫節?我其實很想給他們講一個故事:一個罪犯被判30年監禁,等到他刑滿出獄的時候卻猶豫不決,因為他不知道一旦獲得自由身以後該怎麼生活?牢獄已經讓他習慣,自由卻反而令他恐懼了。我們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身在江湖夢想田園牧歌,而一旦真的迎來這樣的人生契機時卻不知所措了。

投資很多時候與人生類似,都需要一直面對不確定性。踏出的下一步是對還是錯?是更好還是更糟?有時候你不親自試過是不會知道的。說到底,我們自己的人生是很難從別人那裏獲得答案的。但財務自由的好處是,你有後悔的權利和能力。試過了,不喜歡,大不了再試試另一種活法而已。

當人生第一次脫去了外界給你的各種枷鎖時,為什麼要急著給自己套上另一個封印呢?所以我說真正的自由其實很難,財務自由只是物質基礎,它能讓你物質上不委屈,但未必能讓你活的更好。會生活的人,窮著也能自找快活;不會生活的人,富了依然自尋煩惱。

對我自己來說,這種生活正是我向往的。其中最美好的就是帶著女兒一次次說走就走的旅程。城市、海島、大漠、草原、雪山、密林、苗寨、古寺、高原、古鎮、幽潭…我們的旅程還在繼續,旅途中的一些珍貴記憶可能會一直陪伴我直到生命的盡頭。

更重要的是,這種與孩子旅行的時間窗口是不可逆的,5 歲之前那種與天使同行的美妙感覺和10歲之前的天真親密,錯過了這個周期就算以後再有錢也補不回來了。這一切珍貴美好的人生體驗,該如何去物化或者量化呢?

所以我說對自由生活的一切擔心都有道理,但最該擔心的是,是否還有嚐試一種新生活的勇氣?是否還有享受自由的能力? 有次一個朋友隨口問了句:你覺得現在開出什麼樣的條件才會讓你重新去上班?我後來仔細想了想,結論是真的要非常非常非常高的條件,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沒人會給我開出這樣的價碼了。

其實職業投資人這個稱謂不是很適合我,因為這可能讓人感覺我的生活完全是圍繞著投資在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投資僅僅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投資從來不是我的信仰和命根子,它不過是我獲取財富的一種手段而已,投資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生活全都服務於投資。

當然,這需要一定的過程。在最初幾年,確實與投資相關的事情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因為要大量的閱讀學習和思考,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實踐和總結,構建壁壘的過程確實是艱辛的。但這一過程由於不斷感受到自己在快速進步,大量的問題在不斷被解決,實踐不斷指引你向著光明飛奔,你會感覺歡暢淋漓。

但把時間放長,投資不可能永遠保持在那種興奮狀態。更多時候就是平淡如水,我很少緊張兮兮值守在螢幕前,也從沒用過高大上的多屏,更沒去各個研討會趕場。一個筆記本,甚至旅途中的一個手機,足矣。即可以說投資並不需要爭分奪秒,亦可說走到哪裏投資都未停止。這可能真的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確實是我自己最舒服的節奏。

說到底,投資很重要,因為人生中80%以上的問題都是可以用錢解決的,我管這部分叫生活。但還有 20% 的東西則是與錢無關的。把投資做好可以擁有不錯的生活,但對人生更貪婪的人也許並不滿足。找到並擁有剩下的那20%,才叫完整的生命。願我們都能做好人類共通需求的那80%,並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那 20%。

感恩,共勉。

本文來自雪球,作者水晶蒼蠅拍,由交易之家官微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