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人才報告:台灣升至亞洲第三 惟人才外流指標退步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2017IMD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7),在63個受評比國家,台灣排名第23,雖與2016年相同,但在亞洲地區國家中,則提升至第3名;其中,台灣在「投資與發展人才」指標進步3名至全球第25,「人才準備度」進步5名至第22,不過,「吸引與留住人才」排名則停滯在第26名,且「人才外流」指標退步2名,顯示我國留才條件仍有改進空間。

國發會昨(21)日引述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17IMD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7)並指出,該報告係從「世界競爭力報告(WCY)300多項指標中,挑選有關教育、勞動市場等30項指標彙整而成。在63個受評比國家,台灣排名第23,雖與2016年相同,但在亞洲地區國家中,則提升至第3名,超越馬來西亞(28),僅次於香港(12)及新加坡(13),優於日本(31)、韓國(39)及中國大陸(40)等。

IMD將人才報告指標分為:「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等三大類,2017年台灣在「吸引與留住人才」面向維持2016年的第26名,在「投資與發展人才」與「人才準備度」則有所進步,分別為第25名、22名。

國發會進一步指出,台灣2017年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全球排名第25,較2016年進步3名,本大類指標共分列8細項指標,排名提升主要係「企業重視員工訓練」進步7(10),排名為歷年最優,也是我國優勢項目之一,顯示企業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同時政府正擴大推動產業人才能力鑑定、產業自主互助預訓人才等政策,有助於鼓勵企業員工接受在職訓練,提升專業技能。另在「衛生與健康環境」指標也進步1名,我國排名第12名,表示健康攸關之軟硬體設施符合社會需求,優於多數國家。

國發會並指出,需特別注意的是,「公共教育支出/GDP」及「中等教育師生比」等2項,被評為弱勢項目,排名亦退步,分別排名第46(退步4)45(退步2)。為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佔比,已於20161月修法將教育經費法定下限由22.5%再提高至23%,2017年全國公部門教育經費較2016年增加約300億元。另為改善中等教育師生比,教育部已推動高中免學費方案,強化私校辦學品質,也訂定因應少子化調整班級數及班級人數處理原則,逐年調整學校班級人數。

國發會也指出,台灣2017年在「吸引與留住人才」全球排名第26,與2016年相同。本大類指標共分列10細項指標,其中「個人有效所得稅率」我國第9名,顯示在個人所得稅率方面,我國相對大部分國家具吸引力,也是我國優勢項目之一。本類指標另有3項指標屬於弱勢項目,包括「生活成本」、「人才外流」及「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分別排名第474744名。

其中「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2017年已大幅進步7名,由第51名進步至第44名,顯示政府透過推動「完善我國留才環境方案」,從簽證、工作、居留、金融、稅務、保險及國際生活等面向,解決國際人才來台、留台遭遇之各類問題,並透過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之立法,鬆綁外籍人才來台工作、居留等限制,已發揮政策推動效果。 

國發會並指出,2017年台灣在「人才外流」指標退步2名,顯示我國留才條件仍有改進空間,行政院已提出有關留才7大因應對策,包括修正「所得稅法」,將綜所稅最高稅率自45%降為40%;「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甫三讀通過,未來「員工獎酬股票」、「技術入股」可選擇「實際轉讓時課稅(緩課)」;研擬修正的「公司法」,將員工獎酬工具之發放對象擴及控制公司及從屬公司之員工等,期能留用我國人才。

國發會也表示,台灣2017年在「人才準備度」全球排名第22,較2016年進步5名。 本大類指標共分列12細項指標,其中「教育評比」、「學校重視科學教育」及「外籍大專以上學生移入」等3項為我國優勢項目,分別排名為第2(進步4)10(進步5)12(進步8),顯示政府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培養學生具備科學、數學及閱讀等基本素養已具實質效益;另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已有效爭取外國學生來台就讀。

另外,台灣在「技術勞工」、「經理人國際經驗」、「績優經理人」、「大學教育符合競爭經濟需求」、「管理教育符合商業需求」及「語言人才符合企業需求」等6項排名多有進步,顯示我國在管理、語言、國際經驗等方面的人才準備度均有明顯提升。

不過,「勞動力成長率」、「金融人才」等2項指標(分別排名第34名、30名)排名退步,顯示我國受到少子化影響,勞動力成長趨緩,未來仍須透過積極性的勞動政策,提高中高齡與婦女勞動參與。至於在金融人才方面,除了落實專業職能證照制度,縮短學用落差外,也積極培育數位金融專業人才,以因應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所需。

MoneyDJ 新聞 2017-11-22 08:39:31 記者新聞中心 報導